概要:如果中国希望振兴电动汽车产业,该产业中每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汽车制造商、零配件供应商和基础设施运营商都应该考虑采取不同以往的战略。
本报告通过对30多位行业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深入访谈,重点分析了如果中国希望在电动汽车创新中成为全球领先者,各方应该考虑采取怎样的行动。 虽然发展初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中国仍应坚持长期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电动汽车对于中国应对日渐严峻的能源安全和污染问题至关重要。同时,由于中国在汽车内燃机技术方面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电动汽车也为中国与全球汽车制造商在本乃至全球其他市场展开竞争提供了重要契机。 通往纯电动汽车之路没有捷径。尚未成熟的电池技术、滞后的供应链以及缺乏基础设施标准仅仅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诸多障碍的一部分。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未来由纯电动汽车主导之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被视作中短期的过渡方案。 中国式电动汽车可能会是增程式电动汽车。我们的研究表明,增程式电动汽车(即串联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内置小型内燃机以在行驶过程为电池不断充电的电动汽车,可能对于中国相对滞后的汽车行业来讲成本更低、也更容易实施。 电动汽车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率先得到应用。在纽约、东京、柏林或巴黎,电动汽车的早期购买者通常非常相似:技术迷或注重环保的消费者。然而,在中国,这两类用户群不太可能成为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主流。而更有可能成为早期购买者的是清楚了解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公共交通运营商。它们将推动价值链上各参与方不断进步,进而为未来形成更广泛的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现状 一百多年前,当汽车时代的大幕刚刚拉开之际,电动汽车被认为比内燃机汽车更可靠、安全和易于操控。但多年来,重新引进这种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的种种努力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唯一的例外是普通混合动力汽车:从1999年推出至今,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增长,但电动汽车整体市场并未获得类似成功。 电动汽车如何满足中国需求面对中国目前和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机遇与挑战,电动汽车已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能源安全。根据目前的预测,中国2020年的原油消耗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约70%,达到届时全球原油总需求的16%。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有限,大部分增长都将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将越来越多的面临全球原油供给波动的风险。假如中国达到与美国同样的汽车拥有率,其原油需求将超过全球原油总产量(图1)。而电动汽车可以有效减少原油消耗,从而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 降低排放。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且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将可能占到全球道路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电动汽车可以降低碳排放,预计在2030年,纯电动汽车将比内燃机汽车的碳排放降低约40%。电动汽车还将帮助中国解决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图2显示,与使用汽油的内燃机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降低一氧化碳排放达75%,降低氮氧化物排放达40%。纯电动汽车效果则更为显著,可以降低一氧化碳排放最高达99%,并可降低约一半的氮氧化物污染。 经济性不断提高。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看,由于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电动汽车配件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们的分析表明,到2020年,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最高可降低60%,从而使电动汽车的价格更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更多的消费者选择。随着全球汽车厂商致力于电动汽车,设计出色、技术领先的车型将不断涌现。电动汽车投资开发力度空前,车型的设计开发将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减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纯电动汽车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而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并不需要,因此可以成为内燃机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发展的过渡技术。发达市场的经验表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驾驶性能与内燃机汽车几乎相同,同时还更省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为车主提供了更多的充电灵活性,既可以便捷地利用标准电力插座充电,还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通过内燃机为电池组充电。 其他考量。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使得电动汽车对于中国消费者、汽车厂商和零配件供应商更有吸引力。目前大部分中国城市拥有上百万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用户,中国消费者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消费者都要更了解电动汽车的优点。这有利于解决低认知度和不了解电动汽车优点等问题。 从汽车产业发展角度讲,虽然中国汽车厂商不太可能在内燃机技术上很快超过全球领先汽车厂商,但有潜力在电动汽车市场做到这一点,因为全球绝大部分厂商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均处于大致相同起点。代用燃料汽车也具备电动汽车的部分优势,但相较电动汽车,它们优势有限且更难以付诸实施。例如压缩天然气汽车能降低原油消耗,但并不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反而大幅增加了甲烷排放)和空气污染(如氮氧化物排放)。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设成本很高,尤其是储气量较大和充气速度较高的加气站。某些生物燃料虽然有助于解决能源安全和空气污染问题,但是使用这些燃料需要较为复杂的燃料发动机技术。中国的制造商及零配件供应商在这一技术上积累相对薄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