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工程机械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抢险救灾、房地产业等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国工程机械在国民经济及在国际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都很关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导和政策性鼓励与支持,为此,国家工信部装备司下文委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负责编制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协会对本次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在充分准备和调研的基础上,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把“十二五”工程机械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好,并在今后的执行中,恳请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随时提出建设性的调整建议,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
中国工程机械自1960年12月9日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决定,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建五局归口管理,并对产品的管理和发展范围作了明确划分。几十年来,随着产品的类组系列不断完善,到1988年由建设部和机械工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工程机械产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即十七大类产品(不包括军用工程机械),这些产品在几十年来的国家行政业务管理部门系统中一直延续下来。1978年将工程机械划成两个制造管理体系,即将部分工程机械产品划归用户部门管理,形成了长达20年的两个制造管理体系,由于分散和“条条专政”的弊端,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加剧了点多批量小的生产局面。到1998年国务院管理体制改革时,撤部成立国家机械工业局,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6号文”和“国发办[1998]57号文”的三定方案,明确了全国机械工业大行业管理的范围和职责。在1998年12月15~16日由原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机械工业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工程机械大行业管理的工作会议,通过了工程机械大行业管理办法,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与中国建设机械协会合并,命名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明确了工程机械大行业管理的18大类产品范围。为了使本次“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产业政策能惠及到各个产品领域,使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沟通渠道畅通,本规划又进一步阐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所包括的产品范围,即以下18大类产品:
1. 挖掘机械:包括单斗(含履带底盘和轮式底盘)挖掘机械、多斗挖掘机(含斗轮挖掘机、斗轮挖沟机)、地下非开挖机械设备(含单臂与双臂掘进机、全断面掘进机、地下水平定向钻等)等。
2. 铲土运输机械:包括推土机、装载机、铲运机、平地机、非道路自卸翻斗车等。
3. 工程起重机械:包括塔式起重机、轮式起重机(含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卷扬机械等。
4. 工业车辆:包括叉车、堆垛机、牵引车、推顶车、集装箱吊运机、叉装机、场内观光车等。
5. 压实机械:包括压路机、夯实机等
6. 桩工机械:包括打桩锤、拔桩机、压桩机、钻孔机(含旋挖钻机、履带式与步履式长螺旋钻机等)、连续墙抓斗机械等。
7. 混凝土机械:包括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楼(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振动器、混凝土制品机械等。
8. 钢筋和预应力机械:包括钢筋加工机械、预应力机械、钢筋焊机、钢筋网编织机等。
9. 路面机械及养护机械:包括撒布机、摊铺机、拌合设备、路面养护机械等。
10. 装修与高处作业机械:包括高处作业吊篮、擦窗机、升降平台、高空作业车、地面修整机械、涂料喷刷机械等。
11. 凿岩机械:包括凿岩机、凿岩钻车、移动式破碎筛分机械、潜孔钻机等。
12. 气动工具:包括回转式及冲击式气动工具、气动马达、气动工具等。
13. 铁路施工及养护机械:包括道床作业机械、钢轨焊接机、恒张力接线网架线机械、轨排轨枕机械、大型箱梁施工及吊运安装成套设备、桥梁机械、大型综合养护成套设备等。
14. 电梯及扶梯:包括客用电梯、货梯、医用梯、扶梯、自动人行走道等。
15. 市政工程与环卫机械:包括市政建设与修缮机械、园林机械、环卫机械、垃圾处理设备等。
16. 军用工程机械:包括路桥机械、军用特种工程车、挖壕机等。
17. 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包括传动部件、回转支承、专用液压件、液力元件、驾驶室、四轮一带、斗齿、密封件、仪表总成、轮箍等。
18. 其他专用工程机械:包括电站、水利、风电、核电等专用施工设备。
以上十八大类产品分类办法,虽然一直沿用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纳入行业标准,需申请标准正名,这样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归口管理。
2009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约有1400家(其中主机企业710多家),职工33.85多万人;固定资产原值668亿元,净值48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210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税后利润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9%,平均利润率为7.51%。其中2009年出口77.1亿美元,占销售总额的17%;2008年出口曾经达到134亿美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30%。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比上年下降42.55%,出口市场大萎缩,但内需拉动强劲,弥补了出口下降的损失。行业销售规模在机械工业九大产业中已上升到第四位,有7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8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机械行业企业销售额前50名排序。
因国家建设需要,大型施工机械产品品种发展越来越多,现已有19种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被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发展对象。这些装备为国家高速铁路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大型桥梁、大型石化与冶金设备安装、水电、风电、核电、大型集装箱吊运、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业等行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18家企业被列入军需采购对象,在抗震救灾中成为主力抢险装备。这些充分说明工程机械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灾害抢险及治理等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工程机械行业经过近几年的竞争性发展,兼并重组、行业政策引导,生产集中度、产业集群、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专业化生产、自主创新研发平台、进出口贸易格局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脱颖而出,为把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由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 生产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工程机械行业主机和零部件制造企业,据2009年统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500亿元有四家,他们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为民营股份制上市公司,其他三家均为国有核心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这四家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1283亿元,占行业的比重为40%,是影响行业发展的举足轻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100亿元的企业有12家,其中挖掘机企业4家,电梯企业4家,装载机企业3家,推土机企业1家,这12家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704亿元,占行业的比重为22%。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的企业有34家,其中电梯行业6家,生产挖掘机和铲土运输机械的11家,叉车生产企业2家,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塔式起重机等企业15家,这34家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738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为23%。
上述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50家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2725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85%。与2005年相比,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只有22家,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0%。生产集中度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品牌产品的推出;有利于搭建创新研发技术中心的建设;有利于重点产品出口基地的形成。在50家企业中,由外资品牌控股或独资的企业有20家,其中电梯和挖掘机两类产品就有15家,他们主导了中国电梯和挖掘机的国内市场。
2. 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90%集中在华东地区及湖南、四川、广西、福建四地,主要生产协作配套企业也是围绕这些地区展开发展的。
(1)山东工程机械集群板快
以济宁、临沂、青州、泰安为集聚中心的山东工程机械板快,生产企业有200多家,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产品覆盖了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机械产品及相关协作配套零部件。山东工程机械集群板块,除了济宁、临沂、青州、泰安地区以外,产业园相对比较分散,产业链集群优势不够突出。
(2)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
以徐州市为中心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群,纳入徐州市规划统计的企业有92家,总资产360亿元,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亿元。产品覆盖了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特种工程车、专用零部件等。徐州市是国内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最多,综合规模最大,品种覆盖面最广、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两大产业园,国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产业集群中有比较强势的专业配套零部件为支撑,产业链相对集中。上游产业有轮胎、轮毂、发动机、专用液压件、回转支承、变速箱、驱动桥、结构部件;下游产业在租赁与服务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在徐州市内从事工程机械租赁、销售、物流服务的大小企业有300家左右,租赁业的服务对象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徐州市发展工程机械,生产协作配套半径和零部件的覆盖面、管理成本及服务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3)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
以湖南长沙市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产业群,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崛起的研发制造基地,规模企业30余家,其中大型主机企业6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集团、山河智能上市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各具特色的制造群体,下属公司遍及省内外和海外。2008年,在长沙市境内外的下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亿元。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仍然逆势上扬,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元,同比增长42.83%。其中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双双超过300亿元(包括长沙市境外下属公司)。近五年来,由于企业的创新研发团队和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投入资金充足,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兼并重组和产业扩张速度加快,产品技术起点相对较高,品牌优势显现,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产值年平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长沙市工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并得到湖南省和长沙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长沙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集群基地。产品覆盖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筑养路机械、桩工机械、专用工程车、市政环卫机械、铲土运输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等11大类产品。但是,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主机企业发展迅猛,协作配套和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发展体系滞后,尤其是关键配套部件落后,主要依靠省外企业和国际供应商供货,运距远,周期长,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这已成为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与徐州、山东、长三角制造基地相比,反差强烈,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长三角”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
长三角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包括杭州、上海至马鞍山、沪宁线周边企业,一直延伸到安徽合肥市,有一批知名企业,如安徽叉车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常林股份有限公司、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杭叉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小松(常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等。长三角地区优势是人才和技术工人基础好,协作配套企业多,且产品质量相对可靠,选择范围大,交货及时,外贸便利,物料周转方便。由于这些优势,几十家中资、外资企业落户长三角,例如国内的三一重工、柳工股份、玉柴工程机械等企业先后来到长三角落户办厂或兼并企业,外资企业则更多,多达60多家。杭州叉车年产已超过3万台,产品配套物流周转周期平均控制在10~20天,这在其他地区是办不到的,这就是长三角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基础优势。主要产品覆盖电梯、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工业搬运车辆、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筑养路机械、压实机械、建筑装修机械、高空作业车、升降平台及一批配套零部件。企业数达300多家,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多亿元,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重要集群和产品集散地。
除上述四大集群基地以外,还有四川的成都—新津—卢州产业集群、广西的柳州—玉林产业集群、福建的厦门—晋江—泉州产业集群、辽宁的沈阳—抚顺产业集群基地等也是我国工程机械很有发展活力的地区。
3. 产品技术水平及产品结构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按质量、控制技术、节能、环保、安全及作业效率等方面,大体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档次的产品。
高端产品,动力配置选用国际先进的发动机;关键液压及部份传动部件采用进口件,或在国内优秀配套;信息化控制元件包括电子元件、液压元件、传感元件等也都选用国际品牌产品。这样开发出来的整机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这类高端产品,随着我国企业整机集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许多家企业能开发生产。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开拓国际市场或替代进口,满足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及租赁行业的需求。
中端产品,这类产品国产化率一般达到85%以上,产品开发主要选用国内的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整机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打产品,生产企业多,产品同质化和相互模仿比较严重。
低端产品,主要是以低价成本为目标,产品技术配置较低,故障率高,能耗高,排放指标都在国Ⅰ标准以下,存在安全隐患。这类产品包括简易农用工程机械在内,国内销售量达到40多万台。按产业政策,在“十二五”调结构中,这类产品应属于待改造或逐步纳入淘汰之列。
在产品技术结构方面,“十一五”期间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基本普及,纯机械式结构的产品基本被淘汰出局。有部分产品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基础上,又提升为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可视化水平,包括嵌入式总线控制技术在功能复杂的产品上广泛得到开发与应用,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产品获得了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4. 国企、民企、外商投资企业三分天下态势形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引进外资企业,使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工程机械行业的国有资本、集体与民营资本、外商及港澳台资本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除电梯和挖掘机制造业以外,其他产品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对改革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深化,充分认识到因循守旧不改革,企业发展就没有出路,近几年来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市场服务观念、人才机制、内控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19家大中型企业成为A股、H股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增发、减持等途径募集了大量社会资金,用于企业的改制和发展,企业规模平均翻了两翻以上。在这个竞争性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被指令退市,其原因除了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以外,也有地方政府对企业越界干涉过多,干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在发展初期很少得到国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举步艰难。但这些企业是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等、靠、要的观念,开拓市场和自我发展的观念强。他们的优势是机制灵活,企业社会负担小,自主决策能力强,效率高,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很快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力量,有4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到2008年,已达到372家,占行业企业数的27%,比2001年增长190%;投资总额57.6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90%;吸收外商资本金27亿美元,约占行业资本金的36%,比2001年增长290%。外商投资企业中亏损企业115家,亏损额21570万元;盈利企业255家,净利润818802万元;盈利与亏损相抵后,372家企业净利润为79723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32亿元,平均利润率为6%,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2005—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总体经营运行情况呈强劲发展态势,各大类产品销售情况增长幅度不同,但都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2005年预计增长217%,利润增长375%。全行业按产品大类统计的历年经销发展情况见表1和表2(略)。
工程机械行业每年3~5月为产品销售旺季,下半年逐渐走低,每年呈现前高后低或前高后稳的发展走势,但总体趋势是一浪高过一浪,逐年推高。据对28家大中型企业每年的月度统计资料,以2005年1月份的销售产值为基本指数100,每年其它各月的销售产值与之比较,求得各月的销售指数,绘成图一所示的历年发展情况。从这几年的月平均增长指数分析,2006~2010年的销售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达28%,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图一:2005年~2010年9月工程机械行业月度销售产值指数发展走势(略)
在编制本规划时,2010年行业各项统计数据还不能准确预测,因此,“十一五”规划实际完成情况取用2009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3(略)。
2009年实际达到的国内市场需求、产品销售额均比“十一五”规划目标超过26%以上,利润超过48%。预计“十一五”末,2010年销售额即将超额完成60%,特别是经济效益指标更为显著,利润超额完成100%。投入产出比由1∶1.26提高到1∶1.44。其中电梯、旋挖钻机、混凝土泵车与搅拌楼、全断面掘进机、履带起重机、轮式起重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叉车、压路机、推土机、高铁建设用的大型施工机械等产品出现超常规的迅猛增长。
1. 工程机械进出口由逆差转为顺差,发展触角伸向国际
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实施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扩大出口的发展思路,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进口增长率,详见图二所示。
在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向海外兼并重组、技术输出、CKD合作、发展海外合资企业、融资销售及租赁等方面,进行国际化运作。例如合力叉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印度转让叉车制造技术,在印尼等进行CKD生产;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向缅甸转让推土机制造技术,并帮助建设交钥匙工厂;沈阳北方重工兼并法国的盾构机制造公司;中联重工控股兼并意大利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公司;还有些企业在南美、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了独资和合资企业等等。这说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触角已开始伸向世界,对外投资已达3亿多美元。
图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2002~2009年历年进出口额发展情况(略)
2. 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了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上的地位
“十一五”规划把扩大出口和向国际化转轨的发展战略,作为行业大中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使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整机集成研发技术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优选国际名牌配套件,不但提高了整机可靠性,也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性价比指标。在此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工程机械行业全球性三大博览会,展开国际技术交流和市场开发,不断改善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和企业形象。如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企业形象、出展总体规模等方面已成为本行业国际大型博览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客商络绎不绝,海外代理商网络逐步遍及全球。
3. 走出去,请进来,开放式创新研发初见成效
“走出去,请进来”。这句话已成为业内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新的发展思路。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国际影响扩大,出口量逐渐上升,国际贸易壁垒和市场环境趋紧,外贸出口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掌握当地的市场环境、产品需求方向和回避贸易壁垒,“十一五”期间有些企业开始在境外收购或合资兼并企业,或在市场集中的地方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熟悉文化和市场环境的技术人才组建境外的研发中心,把开拓市场和新产品研发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改善中国企业和产品形象。现在我们的工厂与研发机构已在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尼、印度、马来西亚及西欧德国、爱尔兰等地注册登陆。还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创新研发和管理水平,不断引进国际同行业高素质人才,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既可以得到人材和技术,又培育成长了本土研发团队的水平,通过收购即得到技术、人才,又获得市场和品牌,一举三得,这就是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
4. 工程机械重大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型工程机械发展有起色
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开发国家急需的大型施工机械,同时开发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械,产品向两头延伸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已初见成效。在大型施工装备方面,目前已能生产制造26种产品,包括最大起重量1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2000吨履带起重机、525马力推土机、额定载重12吨轮式装载机、机重200吨液压挖掘机、最大掘进直径达15米盾构机、900吨级提梁机和运梁车及1600吨架桥机、最大起重力矩5200吨米的世界最大塔式起重机等等。
在发展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如滑移转向装载机由三家企业发展到十多家,小型和微型挖掘机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应运而生,另外如小型起重机、高处作业吊篮、应急小型拆除机器人、小型叉装机等产品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5. 大型骨干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得到了提升
站在市场制高点的发展理念,加强新技术研发,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已经被许多企业所认识。目前行业内中型以上企业基本都掌握了CAD软件技术,部分大企业在三维动态、模拟仿真、有限元分析、整机集成技术开发设计方面已得到普遍应用,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减少了研发风险。行业内已有1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得到国家政策与财政的支持。这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除了掌握CAD/CAM技术开发以外,又正在融入CAE技术,形成计算机开发设计与制造网络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个别企业研发中心又在国际前沿技术如虚拟样机、数字化样机、工程实验等方面迈开了脚步,开始走进国际先进技术行列,并且建设了工程实验中心。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十二五”贯彻科学发展观、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了技术发展平台。
6.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得到提升,无论是外观造型和表面质量、技术配置、产品可靠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比“十一五”初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产品可靠性是用户关注的第一要素,如今中、高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提高了100多小时。根据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中心2008年的检验报告,8种主要机型平均无故障指标和首次故障时间详见表4。其中平地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711小时,内燃叉车达到418.5小时,机重10吨以下的液压挖掘机达到782小时,都比以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表4:工程机械主要产品2008年可靠性检验报告(略)
7. 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形成竞争格局,自主品牌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走出合资迷局,自谋国企出路,发展自主品牌,这是近三年来我国主要国企采取的重大举措。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合资过程中,国企“与狼共舞”的现象也不少,少数外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合法避税、增资等手法,把国企股份挤出合资企业,从而达到在中国独资或控股经营的目的,特别是在电梯与挖掘机两类产品方面以品牌控制了中国市场。但从总体上分析,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发展占据着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装载机、叉车、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汽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等本土品牌产品不仅主导了国内市场,而且已经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行列中。
8. 代理商体制初步形成
从九十年代开始,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地区广,销售规模也不断扩大,生产企业开始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于是出现了按市场区域寻找设立产品代理销售网点,但初期服务工作仍由生产厂承担为主。随着境外一些品牌和代理商进入中国市场,新的营销理念和代理商运行体制与机制逐渐被中国代理商接受,促进了工程机械行业代理商群体的兴旺和蓬勃发展,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现在通过代理商体系销售的产品已经达到80%左右,并且有一定规模的代理商都有维修备品、备件的供应和服务维修的能力,基本解除了生产企业大量的日常销售负担,而且从代理商手中获得大量的市场和产品技术与质量信息。在海外也由外贸出口逐渐转向境外代理商销售为主,对出口产品进行属地化的指导和维修服务,出口市场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从而稳定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与企业形象。
9. 工程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正式启动
为了提高工程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操作、维修、调试的综合水平,提高作业效率和设备保养水平,应加快工程机械行业技术技能、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好后市场服务,逐步建立了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现经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了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程机械分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分中心先后申报了工程机械修理工和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新职业,并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上述二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36个工程机械相关工种的鉴定站(点),从2009年起已开展行业的职业培训与鉴定工作,已有2000多人次取得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
1. 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状态依然不减
中国工程机械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其中生产企业数也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例如轮式装载机、叉车、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塔式起重机等产品生产企业均多达70多家,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平台,靠模仿或通过中介渠道廉价获取产品技术资料;生产制造装备比较落后,投资少;企业社会负担轻;管理成本低;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成本低,门槛低。这四个因素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门槛低,是造成行业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从而造成产能过剩,低质低效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
2. 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制造水平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工程机械一般配套件生产供应充足,完全能满足主机厂供应量的需求,且还有出口,2008年出口量达到233万吨/42.81亿美元,平均每吨价格1834美元,基本上是原材料与劳动力出口,生产能力远大于需求。但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平均每吨价格8万多美元,例如传动部件、控制元件、柴油发动机及关键液压件严重紧缺,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反差强烈,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国工程机械向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
3. 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法规管理严重缺失,制约着创新动力的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公平交易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的集中体现,只有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才能掌控市场,这个道理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但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型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技术共有和共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今这种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企业之间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侵权行为累累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研发的新产品,很快被别人模仿,同样国外一些产品,国内企业很快就会模仿;二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以为然,行业内有的人将企业产品研发成果任意私下转让,同时扶植几个同质化企业;三是侵权行为有时受地方行政保护,权法不分,国内企业对侵权行为多数表现为无奈;四是对行业的侵权行为界定难以操作,包括公司法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缺失。
4. 行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已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法规的要求
标准化工作是行业进行技术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一把重要利剑,衡量行业技术与法规标准制修订水平,就是看是否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还是保护落后。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抓好技术与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原有标准化工作体制一直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循序发展,一是标准化具体技术内容及条款已过时;二是标准化管理和支承体系与改革脱节,过去行业标准大部分是在专业研究院具体归口负责,改革以后这些研究院所都进入企业或公司化管理,经费来源受阻;三是原有标准水平不利于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发展。
5. 工程机械二手设备交易管理缺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与不安全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严重违背了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方针。
我国工程机械正在运行使用的机器约有350万台左右,是燃油消耗大户,每年消耗燃油约6500万吨。部分设备陈旧落后、能耗高、排放超标、液压油跑冒滴漏、安全无保证的产品依然在运行使用,该到淘汰或报废的产品仍然淘汰不掉,交易过程中相互坑蒙拐骗、偷漏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情况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监管措施,入市门槛低。正因为这个原因,进口二手设备市场发展迅猛,成为国际二手机市场的集散地,大量二手机往中国倾销,例如二手挖掘机2009年进口2万多台,2010年又上升到3万多台。这样既扰乱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环境,又违背国家节能减排方针的贯彻,这种情况亟待治理。
6. 引进外资缺少评估程序
“十一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发展连年高速增长,成为国际工程机械热点市场中最兴旺和需求量最大的地区,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办厂或收购企业的兴趣空前提升。由于外资项目缺少评估程序,在“十一五”期间,根据统计资料,工程机械行业外资流入进入第二轮高峰期,而且发展趋势不是收购就是来独资办企业,投资的项目80%以上都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产品范围。现在中方企业产能改造不缺资金,单纯引进外资,不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工程机械自主品牌发展只能是利少弊多。
三、行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发展除了在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项目和提供的资料以外,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擅长于测绘仿制,一直延续到今天,大部分企业这种观念依然不减。从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理念上分析,抽出大量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和产品研发创新,认为是舍近求远,还是走模仿路线来得快,投资少。因此许多企业对创新研发的体系与体制建设,资金使用得不到重视,研发手段与基础研究水平非常薄弱, 2009年全年科研与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2.5%,除了几家企业在5%以上,一般企业均在2%以下。
目前,多数企业在管理机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些公司构架留于形式,公司董事会决策与公司法时有不协调情况发生,行政干预没有摆正政府与企业的位置;二是大部分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过来的, 厂长负责制与少数人专断的情况依然存在, 造成有些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形同虚设;三是人才战略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四是CAD/CAM/CAE/CMIS系统信息化构架还没有完善;五是公司内控机制尚不到位,常有随意性操作发生,影响公司计划的执行。这些问题影响到公司的规范化运作,如不加以规范,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健康发展。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研发、产品技术水平、三、管理水平三方面:具体评价内容见下图(略)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态势由单纯对产品需求向服务需求型理念的转变,广大客户不仅要选购到经济适用的产品,还要获得更好的售前和售后服务;这是当今企业营销服务理念的发展趋势。对此,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营销服务理念与营销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 营销团队缺乏双向人才
目前大部分销售人员只注重与客户沟通销售产品,主要体现主客之间卖买关系,以让利或最优惠的付款方式来吸引客户,单一完成销售指标。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应该既是懂得市场营销规则的推销者,又是能充分展示自己产品特色的现场技术服务者和客户问题的解决者。因此要求营销人员对产品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达到全方位的了解和具备解决问题的一定水平,才能为用户服务到位。例如地下水平定向钻及盾构机等重大设备在地下穿孔施工时,其技术专业性很强,没有售前和售后的周到服 务,与用户的密切配合,市场就很难打开。
2. 信息化管理与反馈处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基本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营销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手段及处理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潜在市场(前市场)研究和后市场的信息化快速反应能力,要想把销售规模做大是非常困难的,在效率、准确率、快速反应处理能力方面就会大打折扣。产品销售以后,对售出产品的跟踪服务,产品运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和品牌信誉。
3. 全员服务理念不到位
国际先进企业,经常会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服务理念展示给客户,从而提高客户对本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一个企业仅靠营销队伍在外面打拼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形为宗旨来支持,包括产品质量信誉和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要通过人的服务理念来实现,必须要与人性化管理紧密结合。要体现出每个员工的服务价值,使每个员工认识到一个小小的瑕疵会给下道工序和最终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对公司形象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只有这种服务理念才能使企业发展几十年经久不衰。
再制造工程是通过机械设计、工艺、物理、化学处理等手段,对旧设备进行翻新改造,以达到全新产品技术水平。工程机械的特点是使用周期可重复利用的剩余价值相对较高的产品,据国外统计,工程机械再制造节能达到60%,节材达到70%,因此再制造对节能、环保和降耗有突出贡献,符合国家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再制造工程产值已经占到总产值的17%,再制造产品已达到200多万件。我国工程机械目前还停留在学术讨论和项目试验阶段,差距甚远。
1. 发展回顾
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北美经济进入高增长期;日本经济从2003年走出低谷,由于出口拉动,经历了五年的缓慢增长发展;欧共体经济也经历小幅稳步增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更是进入了7%以上的高速增长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下,国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到2007年,全球工程机械销售量达到历史最高峰,比2001年增长了92%。
从全球工程机械主机产品销售额初略分析(不包括工业搬运车辆、塔式起重机、电扶梯及凿岩设备),2007年达到177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比2001年的835亿美元增长了112%。由于对大型工程机械需求量迅速上升,因此,销售额比销售量增长幅度高出20个百分点。2001~2009年世界工程机械销售总额发展情况详见图四所示。2002~2009年世界工程机械主要制造地区销售规模及出口流通发展情况见表5。
图四:2001~2009年国际工程机械销售额发展趋势(略)
表5:世界工程机械主要制造地区销售规模及出口流通情况(略)
从表5中看出,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日本、中国四大地区,每个地区从2002年到2009年增长情况见表中数据,其中中国增长最强劲,销售额增长了379%,其次是欧盟和日本,分别增长了54.46%和78%。从出口情况看,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主要输出国,但中国出口成长性最为突出,2008年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7.8倍,达到111亿美元(不包括工业车辆、塔式起重机、电梯及凿岩机械等),占国际流通领域的18%,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四大出口地区之一。
从世界各主要地区工程机械市场销售量分析,据相关资料对比分析见图五所示。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市场份额由7%上升到28%,到2009年又上升到47.71%;西欧市场由30%到2008年下降到21%,到2009年又下降到14.47%;北美市场由36%到2008年下降到19%,到2009年又下降到12.37%;日本市场由15%到2008年下降到7%,到2009年又下降到3.8%;其他地区市场由12%到2008年上升到25%,2009年又由25%下降到21.65%,其中印度市场占5.28%。可见中国市场及其他发展中地区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发展的主市场,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国,但是北美、欧洲仍然是国际工程机械的主要市场,分别占12.7%和14.47%,经济复苏以后,这个比例还将回升。上述分析的2009年世界各地工程机械产品销售发展情况及世界各地区工程机械销售量分析,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销售量急剧下降;而中国受4万亿元投资拉动,市场不但不萎缩,反而形成旺销状态,形成大反差。因此2009年分析指标并不完全代表常态发展情况,仅供参考。
图五:世界主要地区工程机械市场销售量分布变化情况(略)
2. 国际市场需求发展预测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已蔓延到全球,并已影响到全球的实体产业,把全球经济发展拖入停滞不前、失业率上升的不景气状态。工程机械市场是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全球工程机械销售额急剧下降,2008年当年负增长15%,其中北美市场2008年下降25%,西欧市场下降17%。2009年更为严峻,继续出现负增长28%,重灾区北美、西欧包括俄罗斯平均下降40%以上,其中德国下降了51%,中国的出口额同比也下降42.55%。2010年国际经济大环境出现有触底反转趋势,但从上半年主要国家(中国、印度除外)指标分析看,对实体产业经济的不利影响仍在继续,未看到明显
复苏迹象,全球经济发展将由十年来的高增长期转入调整期,今后几年经济增长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以美国为首及西欧五国主权债务危机、股票缩水,给今后的经济回暖蒙上了阴影;二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的政府刺激措施不断失放完毕,新一轮的经济振兴计划因债务危机,国际间难以协调;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壁垒越来越多;四是各国货币政策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根据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对本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和复苏的不同预测观点,预计到2013年国际工程机械销售额将逐步回升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发展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要成为主要市场,从而加速“十二五”后期国际工程机械需求增长。本规划对2015年国际工程机械发展趋势作出初步预测,详见图六所示。到2015年主机产品国际需求量将达到2100亿美元,其中流通领域约占700亿美元左右,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出口大国。
图六:2002~2015年国际工程机械主机市场发展趋势及预测(略)
(本预测数据不包括电梯,工业车辆,塔式起重机,凿岩机械,零部件)
(二)国内发展环境分析及需求预测
1.宏观大环境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拉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迅猛,例如,在4万亿元政策性投资中,有3万多亿元投资与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发展直接有关。因此国内市场需求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截止2009年,国内市场需求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24.7%,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在产业政策方面,对工程机械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二手设备进口管理,减免税政策、首台套政策、对进口工程机械的政策导向等方面,都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低碳、绿色、高效、节能型方向转变,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预计投资规模增长率将控制在20%左右,这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火爆有一定抑制。但从总体投资构成分析,城镇投资仍将占到85%左右;另一方面,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战略,城镇投资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地方建设项目仍然是主要投资去向之一,占投资总额比重在30%以上,包括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输气工程、输电工程、南水北调及水利网工程;中央又对四川、新疆等西部大开发建设作出新的调整布置,加大投资力度和提供优惠政策。综合这些因素,“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仍然有较好的市场环境。但是需求增长速度会减缓,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拉动完成以后,2011年又是“十二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工程机械将会进入一个短期稳步增长发展期。
“十二五”期间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格局将明显加剧,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商巨头把产品加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力度加大,参与兼并重组、合资、独资办厂,中国将成为国际工程机械产业最大的制造基地和最大的竞争市场,市场竞争环境更激烈。
2.需求预测
从历史统计资料来分析,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趋势比较吻合,特别是投资构成情况是决定市场发展走势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关系分析详见表6。
表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对应关系分析(略)
从表6中明显看出,工程机械历年的市场需求与投资规模具有规律性的应变关系。
下面就利用全国全社会历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自变量,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数据作为因变量,将表6中数据用二维坐标绘成相关(散点)图形,如图七所示,纵坐标为国内市场需求,横坐标为2000~2010年的历年投资规模。
图七: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应变关系(图中各点代表2000-2010年各年的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亿元)(略)
从图七中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基本呈线性相关,因此就采用线性回归法预测,其拟合方程为y=a+bx。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可以推算出a和b的常数分别为215.91和0.0136,即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应变量y=215.91+0.013x,其中x为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亿元)。根据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总体战略方针,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控制在20%上下,作为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预测定量分析的依据,到2015年我国对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将达到8510亿元水平,如果投资规模增长控制在18%,则2015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在8370亿元水平。其中各年的市场需求情况要根据当时上一年和本年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构成情况,按照回归方程再进行修正后估算。
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动力,市场为导向,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发展主线,认真领会、贯彻中央各项相关政策、强化宏观引导,规划利用好一切社会资源和积极因素。要转变观念,理顺思路,突出重点,根据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重点要调整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理念。
一是必须继续把深化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放在首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加快中西部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基础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建设、人才战略、国家标准化运作体系改进建设、市场准入、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等等问题,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密切相关。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通过改革手段,“十二五”规划有些技术进步目标将难以实现,应该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反映情况,促进深化改革,才能为行业发展扫除有关障碍。
二是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攻目标来实施。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软硬件投入要提高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改革企业创新研发费用的资金来源,鼓励企业对创新研发体系的建设投入,确保创新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
三是必须加强一流创新研发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供一流水平的创新研发环境,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企业与专业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与研发平台的建设,对列入国家审定的原始创新项目、共性技术要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合作进一步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不景气,而中国市场看好,人才造就发展空间大,要用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境外人才到中国企业来发展,或在境外直接收购兼并企业,从而培育、建设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一流的创新研发团队,达到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水平。
四是要调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重心,将政策面、资金面、管理层、人才面向行业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基础材料)倾斜,引导和培养出一批专、精、特的能满足主机产品配套要求的工程机械产业基础。
五是要进一步落实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包括创新研发体制与机制改革、政策配套、行业管理层、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思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落实,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协同指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扭带作用,建立起较完善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负其责、具有创新活力的工程机械行业管理体系。
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8370~8510亿元,考虑到进出口顺差进一步扩大,产品技术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本规划预测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水平(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7%。由于中国工程机械包括的产品范围与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口径不一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还包括有电梯、塔式起重机、工业搬运车辆、凿岩机械等产品,因此与国际工程机械通常口径比较,到2015年,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6500亿元左右,销售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主要产品销售量规划目标详见表7:中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2015年销售量目标(略)
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以科技先行,重点围绕低碳、绿色、高效、节能、信息化工程全面展开各项技术的深入研究,要在以下八个领域有所突破。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科技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在《十二五》期间推动行业科技战略联盟的组建,做好联盟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方面组建4-6个科技发展战略联盟。
2. 在行业各企业中推广技术创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更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上突破行业发展中技术瓶颈,使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企业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得到较大发展,通过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使行业中的受益面达到30%左右。
3. 加强产品可靠性的共性技术研究,提高工程机械装备作业效率,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其中包括开展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失效分析、可靠性试验检测方法与可靠性统计分析研究;制修订工程机械产品可靠性标准和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或完善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数据库,使工程机械主要产品在《十二五》中后期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在目前的指标基础上提高50%。
4. 开展工程机械行业绿色制造,培养工程机械绿色制造领域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从工程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出发,通过轻量化设计技术、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0种以上产品的轻量化设计,并形成示范应用,带动行业在其他产品中的推广应用。
5. 开展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研究。以绿色拆卸与回收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寿命预估与可靠性评价研究为基础,做好基于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化试点工作;完成典型产品的可拆解、回收技术研究和再制造,并实现示范应用;提高其回收拆解效率和资源再利用水平,减少二次污染。
6. 提升工程机械产品信息化水平,加快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以及远程故障诊断和通讯技 术的升级。研究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工程机械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并研究产业化的路径。到《十二五》末期使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信息化水平基本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7. 开展工程机械产品节能技术研究和工程机械产品能源多样性技术研究。开展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等系统和元件的节能研究;混合动力研究;推进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工程;能量回收技术研究;以及能源多样性研究。到《十二五》末期使工程机械代表性产品在目前燃油消耗率水平上,平均节能10%以上。
8. 加强工程机械产品人机工程学研究。从产品外观造型、涂装、驾驶室内饰、仪表盘、操纵手柄、驾驶座椅等方面入手,开展人-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尤其是开展产品减振降噪的研究。使主要产品在《十二五》末期达到和接近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主要集中在使用可靠性、耐久性和表面涂装质量的耐腐性、耐磨性、耐光性。而产品可靠性又集中在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部件、光电子信息系统四个环节上。在“十二五”期间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试验室重点对此四大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主要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由400小时提高到600小时;大部份产品尾气排放由国Ⅱ过渡到国Ⅲ标准;表面涂装由溶剂性喷漆逐步向表面粉末喷漆与喷塑工艺转型,在节能、环保方面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提高工业工程管理水平,流动资金周转率行业平均达到2次/年以上,先进企业达到3次∕年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以上;通过科技创新,工业增加值由21%提高到25%以上;利润指标通过技术附加值的提高和向集约化生产体系方向发展,行业平均年利润率指标保持在7%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出口将有三方面增长点,一是随着大型工程机械发展品种规模增加,大型工程机械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出口机遇增加;二是已经形成批量出口的中小型机种,随着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国际区域性市场更加稳定,服务更到位,出口额会继续上升;三是零部件目前出口额已占出口总额的30%以上,但产品附加值很低,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对零部件产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因此零部件出口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出口基地(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海外维修服务、备件供应点的建设。政府和行业要加强对进出口发展情况的监管,随时调整进出口政策。
(五)节能、降耗、减排发展目标
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改造传统制造工艺,提高专业化生产化规模,达到节材5%,能耗降低10%,排污降低10%的目标。
七、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主要措施
按照“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及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发展思路,节能降耗、减排、智能化、信息化工程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今后发展的中心任务,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
(一)结构调整重点及措施
1. 努力促进现有产品向中高端技术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对量大面广的主流产品在节能减排、可靠性、耐久性、作业效率、操作舒适性等方面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产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对不达标或存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纳入法制化管理,限其退市,使行业高端产品的比重达40%以上,逐步淘汰低质低效产品。
2. 培育航母型国际知名公司和知名品牌产品
徐工集团是能生产工程机械行业十六大类产品综合性大型企业,在技术开发平台、融资平台、出口平台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实力,在企业机制方面实现了由国有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的转型升级,克服了原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对徐工进行了再改造。徐工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到2015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水平。
中联重科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裂变/聚变”战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加速全球国际化进程,并建立一个与之匹配的跨国营运体系,实现经营管理与国际全方位的接轨。到2015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规划由337亿元发展到1000亿元水平。
三一集团是以民营资本起步,成为一家工程机械行业股份制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发展快,不到20年时间,从一个小企业发展到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6亿元的大型企业。三一重工是在市场经济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具有快速成长的发展空间,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柳工股份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成长性企业,是装载机行业中的领头羊,多年来注重质量、注重品牌、注重两化结合、敢于创新,在行业内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产品已成为知名品牌,国际化运作已初见成效。“十二五”规划,通过拓展产品业务,兼并重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09年的101.7亿元,到2012年达到280亿元跨跃式发展,到2015年达到500亿元。
山东重工集团是由潍柴控股,包括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济南重汽经过重组并购于2009年6月18日挂牌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其中工程机械板块以整机发展为导向,具有动力总成、变速箱、液力变矩器、液压件、履带总成、电控件等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具有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坚持绿色、低排放、高效的发展路线,到2015年,工程机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的目标。
其他大型企业如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52.16亿元),杭州叉车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40.51亿元),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69亿元),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安徽叉车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64.06亿元),成都神钢集团公司(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88亿元),都是行业内具有自主品牌和发展潜力的集团型大型企业。
到2015年,上述1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占相应本行业规模的比重达到65%以上。有了这些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为行业“十二五”规划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具备了政策面支持的较好的可操作性。
3. 引导、扶植一批小而专、精的规模型企业,提高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行业配套零部件企业,要与主机集成研发技术水平协调同步发展,建立相互依存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市场导向,摘优选择,将相关政策落实到这些小而专、精的企业。
4. 规划发展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配套企业。 “十二五”规划应对产业集群基地的企业深入调研,以市场为导向,从产品品种、质量、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筛选,选择创新意识强的企业,纳入规划,通过地方政策区别对待,扶植一批与主机企业集成创新同步的优秀企业,作为集群基地的骨干力量。
(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具体措施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 亟待提高工程机械产品动力配套性能
工程机械配套动力是衡量产品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包括柴油发动机本身的动力性能和整机动力传递的系统综合性能两部分。工程机械发动机与车用发动机使用工况有很大区别,除了不断改进燃油喷射系统和降低油耗及低碳排放等共性技术以外,对低速状态下的扭矩储备和动力输出方式、性能匹配、振动与噪声都有特定要求,才能体现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国际工程机械知名公司美国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德国的利勃海尔、瑞典的沃尔沃等大牌企业,都有研发生产适合工程机械工况用的专用发动机,并为其他公司配套,包括大型农机产品。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以柴油为动力的产品生产规模已经达到70多万台,其中高端产品、出口产品基本都配用进口发动机。因此,创新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发动机对节能减排和提高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迅速筹划建立工程机械和大型农机产品配套用柴油机的实险中心,并与工程机械行业大型企业密切配合,共建研发平台或创新联盟,提高柴油发动机的动力匹配性能和使用可靠性与耐久性。
2. 工程机械动力传递与系统优化也是降低燃油耗的重要途径。当代工程机械产品整机集成技术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控制方向改造升级,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优化设计,负荷传感控制,将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和功率分配得到合理利用,使发动机功率输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使发动机在恶劣工况状态下得到安全保护。这种技术目前已成为国际工程机械的竞争亮点,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节能减排、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的重要研发方向,特别是对量大面广的主流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是燃油消耗大户,应作为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任务抓好、抓落实。
3. 全力抓好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的产品开发和高精化、规模化制造。液压元件是工程机械产品关键的部件之一,它既能体现工程机械产品的整机作业效率、操作的简捷与舒适性,又是整机工作的主要故障源。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作业故障35%左右来自于液压元件的执行机构和控制系统,严重制约了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要进一步清除重主机轻配套的发展思路,通过市场导向,支持、培育、发展中高压系统的液压泵、液压马达、多路阀、比例阀等关键液压件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特别是当前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创新型并以取得 初见成效的企业,通过择优选择,将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及时服务到位,帮助企业解决好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液压元件加工制造技术是属于高精类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管理标准、质量标准等都与一般加工制造业不同,集国际液压件行业专家之经验,液压件的产品质量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与液压件行业密切配合,要实施几个示范工程,以点带面进行推广,从而提高液压件行业的总体制造技术与管理水平。
4. 对专用传动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开发
工程机械专用传动部件包括“双变系统”,行星式回转减速机、驱动桥及悬挂系统、回转支承、“四轮一带”等。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传动部件的研发水平、研发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落后30年,仍然停留在模仿阶段,全国还没有一个企业能承担工况载荷谱加载的封闭式试验手段,传动齿轮精度和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例如德国的“ZF”、美国的“Dana”与“Allison”、意大利的“Carruro”等)都是废品。因此,要提高工程机械传动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耐久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议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产品结构优化、可靠性、耐久性、噪声控制等系统研究与开发,要加强对齿轮钢材、高强度铸件毛坯、摩擦材料等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对二次、三次配套近期必须在国际先进技术中摘优选择,走国际化二次配套的制造路线。同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编制专项规划,国家要化大力气引导、培育行业中规模型企业发展,提高生产集中度,没有规模型经济效益支撑,走创新研发道路,一切无从谈起。
5. 智能优化控制、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是当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要提高嵌入式CAN总线设计和开发能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综合利用社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都要设立专项性CAN总线技术产业化实验室,优化和稳定光电子元件协作供应渠道和研发合作关系。在“十二五”期间对工程机械重点主流产品都要达到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
6. 进一步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和设计手段,实施产品轻量化设计,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为此,要综合运用解析分析和有限元法,优化计算模型,对工程机械复杂大型产品推进虚拟化和数字化样机的开发研究,使我国工程机械研发水平向国际前沿靠近。
(三) 重点鼓励与支持发展的产品
1. 进一步发展大型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单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并已纳入重大装备制造业大型施工机械19种机型的产品,例如大型轮式起重机、大型履带吊、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用的特大型塔式起重机、高铁建设用的重大成套装备、铁路机械化养护成套装备、大型桩基设备、大型土石方工程机械、河道与湖泊大型疏浚设备、大型商品混凝土机械、全断面掘进机及电铲等专用大型工程机械,在“十二五”期间国产化率要达到65%。
2. 随着中国小型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的到来,鼓励中小型企业以科技创新、高质量、高起点发展多功能小型工程机械。对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简易小型工程机械要严把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标准,建立节能减排的入市门槛。
3. 加快发展环保节能型仓储装备,包括电动叉车、高起升堆垛机、自动化物料搬运车辆等,以替代进口。
4. 加快工程机械各类配附件、专用属具的研发制造,在全国培育几个属具制造基地,以发挥工程机械多功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5. 加快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的研究。目前城市垃圾增量发展在有些城市的危害令人恐惧,已经到非抓紧治理不可的地步,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但要发展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装备,总结以往经验,政府必须要投入公益性资金和运营税收优惠的政策,才能正常运转起来。
6. 研究发展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综合技术。随着全国建筑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的公害,逐步将其再回收利用,既治理了环境,又使废旧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大大节约资源开发。
7. 随着无脚手架施工作业的到来,支持发展施工升降机、自走式和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高处作业吊篮、叉装机等产品的发展,并做好安全资质的认证。
8. 大力推进旧工程机械产品回收再制造工程,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6~7个工程机械再制造基地,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数量已经很多,有的已经快到寿命期,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应该担当起工程机械再制造的重任。
9. 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和混凝土制品机械。房地产建筑业“十二五”期间仍然是工程机械的大市场,建筑墙体材料、楼层材料、管道材料应向成型化、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特别是墙体材料,要落实“禁实”政策,努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工程机械行业要为其提供经济实用的成套设备。
工程机械检测试验不仅仅是产品创新研发的最基本手段,而且加入WTO以后,由限制性关税壁垒取而代之为技术壁垒,产品进出口是否符合国际相关标准,需要有检测数据说话。我国现有的工程机械检测试验体制分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第三方检测试验室一般是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作为公益性投资项目,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及法规的常设机构,工程机械行业包括有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起重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但是现在企业也在加强研发试验手段,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的企业检测试验中心都在建设。有些检测试验项目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投资大,利用率又低,每个企业没有必要都去进行,还应该发挥原国家检测中心的责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原国家检测中心都被推向市场,进行企业化管理,现有检测手段普遍落后,无法与国际化发展接轨。在国际上著名的检测实验中心如德国的莱茵TUV、瑞士的SGS、意大利的ECO等,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十二五”期间建议国家对第三方检测中心进行投资扶植,与国际水平接轨,否则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就没有据理力争的话语权。
对企业为说,重点要加强研发试验和实验中心的建设。对行业重点企业研发中心要加强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力度,建立项目依托工程,进行开放式管理,既为企业服务,又为行业服务。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包括国外进口的二手工程机械)的交易一直在进行,但始终没有形成全公开的、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由于二手工程机械设备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且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导致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缓慢,交易秩序混乱:一是有大量二手工程机械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不能进入正规的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但是私下不规范交易不断,一些有安全隐患、环保不达标的机械充斥市场,用户花钱买“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从不正当渠道流入国内的国外二手机械,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要求,对于设备需求企业,购买二手工程机械可以降低施工单位的投入成本,缩短收益周期,提高回报率,起到“投入低见效快”的作用;而对于设备供应商来讲,将积压或回购设备再次投放市场,不但可以盘活企业资产,改善企业现金流,而且符合节能环保政策。因此,本规划建议商务部、工信部对二手设备交易及现役设备的流通管理列项进行专题研究,培育和建立有序、规范、高效的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和管理机制,将现役设备纳入可追溯管理体制。
工程机械租赁和融资租赁在国际上已是发展的大趋势,例如欧洲市场工程机械产品销售进入租赁市场的已达到85%以上,租赁市场的成熟发展,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有利于设备完好率管理和安全操作的保障,以及对环保影响的改善,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大事,完全符合节能减排、节约社会资源、增强综合效益的发展方针。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租赁业是在市场经济中自行发展起来的,政府从未规范过,从规模上分析目前是点多分散不集中状况较严重,例如在起重机械一种类型产品中全国就有170多家,大多数租赁公司运作不规范,法规政策缺失,征税不规范,发票管理混乱。在融资租赁方面信息体系不完善,融资租赁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保险、产权、风险、增值税管理问题都得不到合理解决,给租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为了工程机械行业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安排工程机械租赁业务方面的专项规划,为国家制定工程机械行业租赁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性条例。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目标。
随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对工程机械产品维修服务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专业化趋势明显。维修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工程机械产品的利用率、节能、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同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机制大体上有五种体系。一是制造商的售后服务部门;二是施工企业内部自备维修部门;三是代理与技术服务商;四是专业维修企业;五是个体从业者。今后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专业特色,服务集中,技术集中,并与代理商紧密合作。因此,专业维修企业是今后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维修行业的硬件、软件和高素质维修人才都很匮乏,零配件供应渠道混乱、鱼目混珠,缺少行业规范和维修标准,这是阻碍工程机械行业维修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十二五”期间要通过专项调研,对现有维修企业进行评级选拔,纳入工程机械产业政策扶植发展范围,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国家建立工程机械维修服务方面的专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并且实行公办与民办结合,也鼓励大企业集团投资办学,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的办学方针,为社会输送工程机械维修人才。
(八)建立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修理工、装调工、操作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维修、装调、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大大有利于设备合理使用和保养,改善现役设备完好率。在“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将各类产品培训教材编写好,按地区和分产品进行实地培训。
(一)调整国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与支持力度
根据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今后国家对于工程机械产业支持的发展资金(专项财政补贴、技改贴息、免税政策、增值税返还政策、发展基金等)主要用于创新研发工程(人才、软件、装备)、行业共性基础技术、产品质量可靠性工程研究、工业工程管理建设、信息化效益工程、创新联盟及相应的技术设计与工艺攻关项目、产业集群规划等。
(二)在国家标委会领导与指导下,急切改革标准化制修订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话语权,与国际接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三)建议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界定由鼓励、限止、淘汰类产品的表述原则,向相关产品领域内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方面来界定。不达标者一律淘汰,属新领域且技术优异的产品一律予以鼓励。属于创新鼓励类产品应享受不同程度的增值税返还政策。
(四)调整吸收外资政策,建议重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目标。鼓励外商加强大型工程机械的产品来华合作研发生产;鼓励外商在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领域来华合资、独资。新进入的外资项目要根据我国产业政策通过行业评估,视其损益性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备审。
(五)对影响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关键功能部件,在“十二五”期间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编制具体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将产业发展重心向基础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产品领域转移。
(六)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地方产业集群基地的技术升级发展规划,提升规模效益和流程效益。
(七)继续支持企业实行走出去发展战备,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对出口企业(基地)的薄弱环节要有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培育成为国际化竞争企业。
(八)鼓励行业重组并购,以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用地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到“十二五”末,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前50位企业的销售规模保持在全行业的85%以上。
(九)针对我国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地位,培养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工程,减少资源消耗。
(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包括政、企职责分开,人才价值工程、激励机制、考核、信息化管理、物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