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木:汽车业比渠道空心化更可怕的是啥

字号:

2012-06-16来源:作者:雷达抓取

  正如“该来的总要来”这句带有宿命论意味的谶语所预言的那样,中国汽车工业继在技术设计领域、产品制造领域、OEM配套领域的“空心化”不断扩散之后,终于在合资和进口产品的渠道领域见到了大面积的“空心化”了。
  其具体表现,若沿着一个经销店的诞生到运营轨迹来看,可谓被外方“吃干榨尽”矣:
  你要想获得经销权,需要请求握有绝对话语权的外方总代理商或合资外方销售公司的首肯;
  你要开工建设或装修经销店,从设计方案到施工方竞标,一定要外方批准或指定;
  经销店内一应重大装备物事,务必采购外方指定的“认证产品”;
  你要售卖整车产品,其价格当然由外方严格规定范围;
  你要采购维护保养所需的零配件,更需严格采购和售卖外方指定的“正品”,否则“后果很严重”,价格也只能在外方规定范围内运行;
  人力资源培训,也是顺理成章地由外方垄断,你只有缴费顺从的份;
  就连经销店内工作人员的服装等“小件”,都要高价购买指定的“授权产品”……
  可以想见,在合资和进口汽车所拥有的渠道版图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如此长的市场生态链条,每一个链条上的绝大部分可见和不可见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利益,都被具有强大话语权的外方攫取和占有,其量之大,谁能说清?
  说“渠道空心化”,有人以为是危言耸听,因为渠道“没有核心技术”,不存在空心不空心。但民用技术,其应用过程说到底也是为了利益,因此我们把渠道利益由外方拿走绝大多数的现象,称之为“渠道空心化”,也说得过去。
  渠道空心化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单纯从市场主体利益角度看,最根本的危害,当属破坏了市场上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共同体”式信任,进而破坏市场基本秩序,导致如价格战、欺骗消费者等短期行为,损害生产商品牌。
  然而,笔者以为,比这些危害更可怕的,应该是它对中国汽车工业所肩负的国家利益的伤害。
  一方面,外方对经销商采购权的垄断之日,就是中国自主的汽车零部件以及各类维修保养装备遭受全面排斥之时。当这种拒斥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中国自己生产的零配件产品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就越需要获得外方认证,否则连后市场都寸步难行。跨国公司通过对渠道话语权的垄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中国汽车后市场的零配件生产商、维修保养装备制造商牢牢控制于股掌之间。也就是说,控制渠道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样的控制,使得连我们过去引以为豪的制造链低端,都慢慢形成无可抗拒的对外依赖。
  另一方面,渠道空心化,最有可能导致整车市场价格朝着有利于外方的方向扭曲,为外方有系统地消解中国自主品牌整车价格优势、压制中国自主品牌朝市场高端发展,提供强大的执行力“伺服系统”。渠道,是企业的神经末梢,因此是企业战略中极其重要的执行单元。随着合资和进口车渠道的不断扩大,有绝对话语权的外方,能够在保证自己不失去任何利益的前提下,逼迫经销商降低价格、增加服务,以抵消自主品牌产品的价格与服务优势。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当自主品牌产品立足未稳之际,外方就纷纷利用手中的渠道价格和服务把控能力,对自主品牌高端产品所指向的目标市场的价格体系进行破坏性攻击,对服务标准进行亏本式竞争,使自主品牌高端产品一出生就面临进退两难境地。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