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准入放开不可一哄而上

字号:

2015-01-12来源:汽车周报作者:李永钧

  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挂出了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征求意见,确定了准入政策的大致框架,令许多垂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蠢蠢欲动。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即使对纯电动车放开准入,门槛还是较高,真正符合条件的企业还是不多,不可一哄而上。

  2009年前后,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厂最多的国家。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

  按照这项政策,非汽车行业企业,除了收购或和其他整车企业合作,完全没有进入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的希望。连多次错过获取整车生产资质机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也几乎被封死了路径。

  然而,特斯拉在全球的兴起,让决策者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不一定出自传统车企。传统企业由于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资源,往往在发展和创新新能源汽车上更保守,发展思路相对狭窄。去年年初,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政策制定就已经启动,目的是放一些较高水平的企业进入,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从征求意见稿看,整体要求还是比较高,在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三条基础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申报企业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如今想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IT、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墙外主要的“窥探者”。但就这三条而言,许多企业根本达不到。IT、电子企业尽管有比较强的意愿,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在准入基本条件——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还有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没有轿车生产资质,当然拿不到准生证。另外很多具有SUV生产资质的企业都在搞电动车。但实际上,要进军电动轿车还得有真材实料,研发、投资和实际推进都要进行严格审核。能不能拿到资质,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条基础能力标准也有待完善,其所要求的正向研发能力,并没有标准的衡量准则,有些是可以通过购买和合作实现的。如山东新大洋公司就借用其他企业的生产资质进行电动车生产,并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另一些IT、电子企业则和车企合作,比如华为签约东风,涉足电动车生产。另外,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有电池、电机、电控三项,而在征求意见稿中仅要求了两项——电池、电控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电机则可以通过采购获取。为了保证电动车高水平发展,准入政策在最后定稿时应当适当修改。

  现在,电动车准入放开基本的框架已经确定,国家形成了贯穿新能源汽车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从特殊照顾放开资质,到产品研发、销售、用车补贴等等,是近年获得政府扶持最大的行业之一。但口子不能放得太开,毕竟电动车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还是那句老话“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延伸阅读
13.7K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