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机器换人”看起来很美

字号:

2015-02-04来源:中国企业报

  在一家生产电梯的公司车间,整条生产线只有2个员工,另外有一个员工处在备勤状态。但该公司的电梯生产能力却增长了50%。

  “因为我们引进了意大利的机器人,替代了旧有设备和一些员工。”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的观点,机器人代替人工,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包括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国内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没有这么干。

  用工荒企业哪有钱

  机器换人的原因来自于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偏高。2000年到2012年,国内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近三年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同时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地区更是出现用工荒现象。

  在温州,出租车司机经常感叹来温州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4000多元的月工资很难吸引外来劳动力到温州的企业打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换人”战略最早从浙江出现,而这一战略始于2012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当时浙江有1400万打工者,面临社会稳定、就业、社会保障等大量问题。据统计,2005年—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从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长15.8%,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新松机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告诉记者,实际上,浙江提出机器换人,提了两三年,真正的落地落不了,包括富士康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这是企业行为,但也很难做到,现有的技术不足以支撑。

  接近富士康高层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富士康技术、资金相对雄厚,但也不可能大规模上马机器换人,除了资金方面的考量,还要考虑社会就业稳定问题。

  但更多的“用工荒”企业不愿机器换人的原因是缺钱。

  一家机器人企业的董事长告诉记者:“有一次携带机器人参加展览,一下子来了20多个意向订单。用工企业老板在打听价格时称,机器换人,一年能收回成本就做,两年收回成本要考虑考虑,三年就不换了。结果订单全部泡汤。”

  温州乐清一个做家电配件的企业老板向记者表示,从企业升级来看,小企业很难有富余资金投入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更新,更不用说机器换人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了。

  据了解,在浙江省目前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回收期在4年以上的企业比重达36.8%。由此看出,企业要开展机器换人,必须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上述家电配件企业老板说,机器换人,这属于短期增加企业成本的问题,换人之后,机器人的维修保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后续成本太高了。

  可靠性难以解决

  让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换价格高昂的进口机器人,显然难以承受。而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和寿命又是大问题。

  徐方告诉记者:“比如我们能做到2万小时,国外指标能做到5万到8万小时。”

  一家外企机器人厂商说,中国企业习惯“差不多”就行了,精度差不多,价格又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但比如精度差零点几,可靠性差零点几,每一项看起来差不多,但综合起来,累计起来的差距将是巨大的。

  “国产机器人能解决可靠性问题吗?三天两头出问题,生产线经常停,对企业而言,损失太大了。”浙江一家生产音响的企业老板不停地向记者抱怨。

  该老板曾直接对国内机器人企业发火:“你们的机器人没做好别到我这来,没有稳定性,没有可靠性跑来干吗?”

  一位姓钟的老板引进了一条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结果经常卡,严重时不得不停线检修,最后花400多万引进的机器不得不被“雪藏”。

  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iTR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田苗透露,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较外资品牌仍有很大差距,其寿命只有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以达到5万—10万小时。

  专家称,应根据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实际需求,努力研发制造更多品种,价格相对较低,质量可靠、实用性强的机器人,以减轻企业“机器换人”的成本负担。

  “中国企业应该对国产品牌机器人宽容一些,要给试错的机会。”徐方说。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