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总裁高调"叫板"中国光伏 或另有图谋

字号:

2015-09-28来源:证券日报作者:于 南

  本报记者 于 南

  国际贸易谈判的天平永远倾于强者。恰如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中美光伏“双反”拉锯战中,凭借掌握着更多“筹码”,中国光伏似乎已占据了上风。

  近日,总部在挪威,产业却设于美国的知名多晶硅企业REC总裁Tore Torvund突然饶有兴致地就中美两国光伏“双反”品头论足了一番,他扬言,“尽管中美就光伏电池板贸易的谈判已有了巨大进展,但倘若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措施来协调两国的多晶硅贸易,那么,这场‘贸易战’便不会结束”。

  此言一出,听者想必会感受到其话外之音,Tore Torvund言下,“不让REC的多晶硅卖到中国,中国的光伏电池板就休想卖到美国。”

  不过,在Tore Torvund口出不逊的另一面,REC也打出了张“悲情牌”,其宣称,如果对华出口的美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仍需缴纳高达57%的惩罚性关税,则REC将不得不关闭位于华盛顿州摩西莱克的厂房,并将现有的720名员工裁至400名。

  这似乎并非捏造。日前,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据海关数据统计编制的报告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自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总量创出了历史新低(198吨),环比大幅下降65.2%。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仅为25吨,环比大幅减少92.4%,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12.5%。

  “中国拥有全球第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制造国。对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多晶硅企业而言,失去了中国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某光伏业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次,REC是真的着急了”。

  SolarWorld等退居幕后

  REC扮演双反“跳梁小丑”

  值得深究的迹象是,作为中美光伏之争的始作俑者——SolarWorld如今已退居幕后;反倒是彼时默不作声的REC、Hemolock等愈发乐于扮演“跳梁小丑”。

  这当然不难解释,在由“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构成的光伏制造产业链中,身处中下游,制造电池板、组件的SolarWorld与生产多晶硅的REC、Hemolock分属不同环节,也就具有了迥异的“利”场。

  2014年底,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华二次“双反”终裁结果,其认定中国大陆厂商的倾销幅度为26.71%至165.04%,补贴幅度为27.64%至49.79%;我国台湾地区厂商的倾销幅度为11.45%至27.55%。

  至此,SolarWarld代表的一批美国中下游电池、组件厂商总算放下了悬着的心。始于2012年的第一次“双反”以及上述的二次“双反”,在SolarWarld的怂恿下,美国将价廉物美的中国光伏挡在了门外,而SolarWarld等美国光伏企业则在“双反”关税的庇护下得以部分存活。

  虽然SolarWarld等在两次“双反”上都占到了便宜,但放眼中美光伏产业贸易之争,中方姗姗来迟的“反击”,却也着实戳中了美方的痛处。

  之所以要将此处的“反击”加上引号,源于中方此举即是“反击”,亦非“反击”。

  2014年1月20日,经过翔实的调查,我国商务部实施了“对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53.3%-57%反倾销税”的贸易救济措施。直至今日,REC总裁Tore Torvund在发表上述言论时仍然坚称,中国实施对美国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反倾销措施,就是为了“反击”美国对华光伏的二次“双反”,并强调,REC被无辜地卷入了这场激烈的贸易之争。

  对于中方是不是在“反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何理解中国实施这一贸易救济措施的初衷,只能见仁见智。但双方都必须承认的是,无论在哪一个国度,当面对欧美多晶硅失去国内市场后的涌入,引发从2011年之后价格断崖式下跌至2013年的16美元/公斤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是理所应当的。这与美国是否对华光伏实施了两次‘双反’无关”。

  打击美国多晶硅倾销

  中方贸易救济姗姗来迟

  但如今,一定要将中国对美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视作“反击”,也并非说不通,毕竟,担忧就此失去中国市场的REC等多晶硅厂商,也是美国光伏产业的一份子。

  那么,REC为何不在三年前美方发起“双反”时主持“公道”,偏偏要等到中方对美多晶硅这一贸易救济措施执行了逾一年半后,方才表现出着急呢?

  《证券日报》此前曾就2014年1月20日我国对自美国和韩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和2014年5月1日对自欧盟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的多晶硅进口出现激增,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借助中国特有的加工贸易进口免税政策,美国多晶硅厂商不但没有受到中国对美多晶硅“双反”征税的影响,反而加大了向中国市场倾销的力度。

  为了扭转令贸易救济失效的局面,2014年8月1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指令,暂停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58号文”)。

  但事实上,在“58号文”执行期(2014年9月1日)与发布日的两周(8月14日-8月29日)时间里,基层部门突击审批了总额逾10万吨的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申请!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进口额,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过2014年12月31日,最长签到了2015年的8月份。

  正因为此,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在实施了贸易救济,并以“58号文”暂停加工贸易进口的2014年,美国对华多晶硅出口仍高达2.1万吨,仅比上年的2.2万吨略微减少了5%,且其中90%以上均通过免除所有关税(包括反倾销税)的加工贸易方式。而201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多晶硅出口仍然超过了1万吨,其中除少量为不列入“双反”的半导体用多晶硅,几乎全部通过加工贸易规避了“双反”征税。

  今非昔比

  美国市场已无法要挟中国光伏

  今年8月份,“58号文”执行前两周突击审批的10万吨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申请终于陆续执行完毕,历经坎坷的贸易救济也总算发挥了效力。受此影响,8月份我国自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总量创出历史新低,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环比大幅减少。而这也正是REC总裁此时要以中美光伏之争能否化解为要挟,欲迫使中国放弃多晶硅贸易救济措施的原因所在。

  但遗憾的是,时过境迁,如今已愈发强大,且饱受贸易壁垒之挫的中国光伏学会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美国市场对中国光伏来说,真的已不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占比不大,其份额已被国内及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所替代;另一方面,仅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基地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便超过1.5吉瓦,而‘双反’前,正常全年的对美出货量也不过3吉瓦左右。”某光伏企业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特别是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崛起,令中国光伏有了底气,而价廉物美的中国光伏产品走到世界各地都极具竞争力”。

  在REC想象中的谈判桌前,本应坐着中美双方电池、组件厂商,以及中美双方多晶硅厂商等四方代表。借着习近平主席访美的契机,REC希望说服美国电池、组件厂商放弃“双反”庇护;说服中国电池、组件厂商放弃他们已建成或在建的海外基地,按照一种类似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却仍然苛刻的方式将产品出口到如今已不那么重要的美国市场;以及逼迫中国多晶硅厂商放弃贸易救济,放任美国多晶硅毫无限制地对华倾销,从而成为化解中美光伏贸易摩擦谈判的最大赢家。

  显然,REC的算盘打错了。如今,在其想象中谈判桌前的四方代表缺席了三方,甚至连唯一有可能与REC利益一致的中国电池、组件厂商,也对此毫无兴趣。“这样的谈判,对于目前毛利达到两位数的中国电池、组件厂商来说,至多算是‘锦上添花’,而对受持续低价压制,进入全面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中国多晶产业来说,却无异于‘火上浇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刘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刘晶认为,“在已跃升为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只有壮大作为光伏原料的多晶硅产业,中国才真正称得上光伏制造大国,彻底走出了光伏发展‘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而反之,在欧美失去了光伏制造竞争力后,其庞大的多晶硅产能只能寄望于一个出路,那便是中国光伏”。

  我国多晶硅自给率或达84%

  光伏原料总体供应充足

  在是否解决中美光伏贸易的问题上,如今的中国十分从容。而考虑到光伏的长远发展,中国也绝不愿被“釜底抽薪”,受制于海外多晶硅。

  REC总裁难道真的不清楚自身处境吗?或许是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他才会“着急”地说,“虽然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商一直宣扬他们的成本低廉,但是他们的产量连本国多晶硅需求的一半都满足不了。如果他们想扩大产能,做到全球领先,对多晶硅的需求还会更大。我实在是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开放多晶硅进口”。

  就此,一组数据便足以将之反驳。首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多晶硅2.1万吨,自其他国家地区进口8.1万吨,合计10.2万吨,而当年中国多晶硅自产量为13.6万吨;其次,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晶体硅光伏产品产量为35吉瓦,耗用多晶硅17.5万吨。也就是说,在2014年中国自产及进口多晶硅总量共计23.8万吨,抵消17.5完吨后,余有高达6.3万吨多晶硅以硅片等原料的方式出口。而以自产13.6万吨多晶硅,对应17.5完吨的需求,中国多晶硅自给率则高达77.7%,即从用料角度出发,彼时仅完成全年进口量(10.2万吨)的一半便已足够。

  看来,中国光伏不但已不在乎美国市场,更已无需依赖美国多晶硅。

  马海天向记者介绍,“从进口情况看,美国多晶硅进口的减少有韩国的增加弥补,且东南亚地区有新的多晶硅产能释放,欧洲及其他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也是稳定的。所以,总体上,国外的多晶硅对中国市场是高度依赖的”。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据海关数据统计编制的报告显示,尽管今年8月份,我国自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总量创出了历史新低(198吨),环比大幅下降65.2%,不到正常时候进口量的10%。“但8月份我国多晶硅总进口量仍高达8561吨,其虽较加工贸易进口大行其道时的万吨级略有缩减,但这个量也已达到了以往正常进口月份的均值。”刘晶称。

  在进口量无明显减少的同时,多晶硅月进口均价再创历史新低,降至16.40美元/公斤,进口的量价双重压制,导致国内多晶硅厂商库存高企,国内价格一路下滑几近跌破成本线,生产运营举步维艰。

  而在进口之外,即便生存状况欠佳,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企业仍然完成了7.78万吨多晶硅产量,7月份-8月份仍然完成产量2.81万吨,每月保持1.4万吨水平。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预计,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将超过16万吨。而按照中国光伏产业协会的估计,2015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不会超过38吉瓦。

  刘晶就此分析,“中国多晶硅16万吨的产量可提供32吉瓦光伏产品的原料,照此计算,原料自给率将提高到84%以上,加上上半年已经有的6万吨进口量,和下半年预计中的5万吨进口量,中国市场多晶硅供应将超过需求达8万吨,这些产量还需要以硅片等方式再出口”。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