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滋生出“避实就虚”的经济氛围

字号:

2015-11-26来源:和讯网作者:贺军

  文/安邦智库高级研究员 贺军

  近年来,中国经济“避实就虚”已成为一个趋势。它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许多表现,比如,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流动性进入不了实体经济,只在金融领域或资产交易领域里转圈;不少实体企业的产业资本撤出实体经济,转向做金融投资。不一而足。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资金运用上,也可以看到“避实就虚”的影子。随着年关临近,上市公司以加速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打理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据相关统计数据,今年初至今,已有534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金额近4000亿元。不仅公司家数超过去年全年的412家,金额也超出同期约20%。

  从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来看,绝大多数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锁定在低风险保本型理财或结构性存款上。公司通常给出的购买理由是:“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从三季报情况看,理财产品收益已成为部分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某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录得的1.8亿元净利润中,靠理财产品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就有8952万元,占比近50%。该公司还称,目前正在调整发展战略,拟由“纯实业”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运营方式,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有一些做实业的上市公司扩大了委托理财范围,加大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保本理财产品。这些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之所以将大量闲置资金用于理财,与子公司业务目前不需要扶持、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稳定有关。

  但很明显,如此多的公司宁愿买理财也不做实业,说明这些上司公司并不看好自己公司的主业或相关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也意味着它们认为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低于投资实业或扩大再生产。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甚至倒逼银行。有银行表示,对公理财很多时候是为了维护与企业的关系,银行往往会面向企业客户发行理财产品,有时候,企业想买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银行即使不想卖,最终也会妥协。

  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只是一个缩影,一个个微观企业的“避实就虚”,汇聚起来就成了整体中国经济的“虚拟化”,当大家都热衷于玩金融、玩资产投资的时候,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

  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资源流出实体经济。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今年曾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近年来实体经济积累的一些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反映到银行信贷质量上,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可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显现。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超去年全年增量。银监会把遏制不良贷款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监管思路和重点的转变,客观上也推动了“避实就虚”的趋势。

  我们曾多次分析强调,中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世界工厂”定位,并不是无端形成的,中国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领域的相对比较优势,这是中国经济立足全球的根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曾强调,中国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就是要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中国滋生出一种“避实就虚”的氛围,这种氛围正在影响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如果过多的资源流向虚拟经济,对中国经济无疑是有害的。如何改善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是政策部门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