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员工素来以爱岗敬业、忠诚肯干而著称于世,而敬业也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然而,这种传统美德正经历着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如今,员工不敬业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许多调查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员工的敬业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TOWERS PERRIN在其发布的2007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中国员工中,只有16%表示会为企业全力投入工作。换句话说,在中国企业里,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员工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但却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国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人甚至随时准备跳槽开溜。
著名调查公司盖洛普在2013年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全球员工的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则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处于“最不敬业”的行列。
此外,全球知名办公家具品牌Steelcase与知名调研公司IPSOS合作完成并于2016年3月发布的《敬业度与全球办公场所状况》报告,基于对17个国家1.248万名受访者的调研,发现中国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极高的员工比例仅为10%,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3%。尽管上述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如此之多的中国员工缺乏敬业精神,足以让全体企业管理人员出一身冷汗。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员工进入一个企业工作,具有两个基本的目的,那就是生存和发展。我们都知道,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员工之所以参加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因此,薪酬水平是提高员工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显然并不乐观。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长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更有一些企业利润水平虽然飞速膨胀,经营者的腰包不断鼓起,但大多数普通员工的工资增长甚少或者原地踏步。不难判断,这样的企业要想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都难。
在解决完基本生存问题后,员工也必然对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为提高自己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能力,对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显然,中国员工敬业精神的流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企业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教育和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保持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但中国的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舍得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员工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容易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悲观情绪,其敬业精神也随之丧失。
敬业精神的减弱,带来的就是对企业忠诚度的降低,频繁跳槽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常态。前程无忧发布《2016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披露,2015年我国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为17.7%,其中制造业、传统服务业、消费品行业的员工离职率领跑,分别为20.9%、19.8%和19.6%。"你跳槽了吗"甚至一度成为职场人士一句常用的见面问候语。
已故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这就是说,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理念,都需要员工的努力贯彻和执行才能实现。可见,敬业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普遍缺乏敬业精神,这无异于宣判了这个企业的"死刑"。毫无疑问,中国员工敬业精神的流失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更隐含着企业竞争力削弱的危险。事实也是如此,据一项历时三年的相关研究显示,员工敬业度最高的企业营运利润增加了3.7%,而员工敬业度最低的企业则下降了2%。
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在为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绞尽脑汁。其实,"法宝"就在企业家的面前,那就是把员工当成最大的财富源泉,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相连。企业家应该明白,有一群敬业和忠诚的员工,这才是企业发展最可靠也是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