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电梯伤人背后:物业削减成本 企业低价揽活

字号:

2016-05-31来源:新浪网作者:贺 勇

  核心阅读:近日,多地接连发生电梯伤人事件,且多发生在电梯维修期间。对于电梯安全,业内流传着“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的说法,维保质量与电梯的安全息息相关。但由于行业乱象丛生,低价揽活、恶性竞争,常常使得维保质量难以保障。

  物业削减成本 企业低价揽活 工人技能下降

  ——维保价格战,电梯很受伤

  本报记者 贺 勇

  在我国,每天有425万多台电梯在高速运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对于电梯安全,业内流传着“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的说法,维保质量与电梯的安全息息相关。但长期以来,维保行业内部低价揽活、恶性竞争,直接影响电梯维保质量。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5年我国共发生电梯事故58起,其中发生在安装、改造、维修环节的就有20起。

  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北京,质监部门正尝试组织开展电梯维保工时测算,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电梯维保指导价,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淘汰小散乱企业,引导优势企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工作不轻松 月赚三四千

  华灯初上,随着上班的人们纷纷“倦鸟归巢”,拥挤的电梯渐渐安静了下来,电梯维修工李晓旭和他的伙伴们迎来了一天的繁忙时刻。

  今年30岁的李晓旭是北京中建华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电梯维修工,从事这个行业已经7年。他带领一个5人小组负责北五环外富力桃园小区92部电梯的维保工作。

  作为特种设备,按照国家规定电梯每15天就应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保养项目多达26项。“两人一组,每部电梯保养一次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李晓旭介绍说,在此基础上,还有月保、季保、半年保和年度保养,保养项目更多,所花费的时间相应更长一些。

  日常的保养是从楼顶的机房开始的。进入机房,首先需要跨过一个高达40厘米的“门槛”,“这是防止老鼠进入机房造成破坏。”李晓旭解释。机房里面的主要设备是曳引机和控制柜,“乘客在电梯轿厢里按键后,信息会传输到这个控制柜。”李晓旭告诉记者,“不要小看不起眼的清洁工作,控制柜电子板上灰尘多了会引起散热不良,加速电子元件的老化,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在雨季和潮湿的环境下,元器件灰尘过多容易降低阻值形成短路,引起电梯莫名其妙的故障,如突然停电、死机、功能灯乱闪等。”

  对机房设备维保后进行的是电梯井道维保,这也是整个电梯维保工作中最危险的部分,因为在井道中工作,不注意的话会发生触电、坠落和剪切等意外事故。1个多小时后,电梯降到最底层,他们维保最后一部分——底坑。底坑有2米深,维修工需要顺着梯子爬入底坑,检查电梯的液压缓冲器和急停开关。

  随着检验工作接近尾声,李晓旭从底坑爬上来坐在一边休息。天气并不热,他们的额头却都布满汗珠。李晓旭笑着说,作为电梯维修工,他和同事几乎每天都要这样“上天入地”。

  除了对92部电梯进行日常保养外,还要应付随时而来的电梯故障,用他们的话说:“天天闲不下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得有人盯着!”

  与工作量相比,维修工的收入却显得有些微薄,已经干了两年的张宏弢每月拿到手的只有3700元;作为小组长,李晓旭略高一些,每月4200元,学徒黄磊只有3000元。

  行业存乱象 低价揽活隐患多

  记者了解到,月入三四千对电梯工而言并不是个别现象,他们的工资为啥上不去?

  北京中建华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志华解释说,主要是因为维保公司过多,一些管理水平较低、工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企业为了招揽业务,不惜压低成本,长期以来,低价竞争在维保行业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电梯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需要素质高的工作人员维护。但由于成本的压力,工人工资不得不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也使得人员流动性大,非熟练工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素质难以保证。不少一线工人只是初中毕业,水平较低。

  说起行业低价竞争,丁志华介绍说,目前维保行业收费方式主要有三种:全包(包工包料)、半包(包工半包料)、清包(包工不包料)。全包一般只有高档写字楼或者饭店采取这种方式,维保费用相对较高;市场的主流是半包,也就是维保公司与物业公司约定,单价低于500元或者1000元的配件由维保公司负责提供,单价高于这个价格的大件则由物业公司负责解决。

  作为一家集销售、安装、维保于一体的电梯企业,中建华宇公司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销售、安装环节,维保部分的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15%—20%。丁志华坦言,近十年来,电梯维保费用不仅没有提升,还略有下降,考虑到人力成本大幅上扬,维保行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中建华宇是北京市五星级电梯维保企业,其报价在业内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一部电梯,我们报5000元,个别企业就敢报4000元甚至更低。”

  “业主想少出钱,于是拖欠物业费;物业公司想多省钱,并未按需将收的电梯费用于电梯维修保养,挪用现象普遍;物业公司给钱少,维保单位只能少干事。”实际维保中,一些公司就减少维保次数、项目,或根本不作保养,只应付急修,无形中电梯增加了使用风险,降低了使用寿命。

  告别小散乱 关键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我国电梯维保由生产厂家承担的约占30%,由第三方维保公司瓜分剩下的70%。由于电梯维保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价、微利现状,让电梯生产厂家不得不放弃很多低价项目。而这又从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的电梯维保行业市场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以北京为例,就第三方维保公司而言,维保的业务量500台以下的有150多家,占维保企业总量的65.2%。超过1000台的企业不到50家,超过3000台的只有12家,像中建华宇业务量达到4000多台的企业已经在业内屈指可数。这也说明维保行业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

  为解决“小、散、乱”突出的问题,北京市质监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提升行业门槛、淘汰管理水平不高的维保企业,使得维保企业数量由300多家降为230家左右,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电梯维保工作属市场行为,由物业单位与维保单位签订维保服务合同,总体而言,行业内低价盛行、恶性竞争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早在2010年,北京市电梯商会就提出了北京市电梯日常维护保养收费指导标准,但由于无强制力,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执行,目前市场报价仍然远低于这个指导价。

  北京市质监局特设处负责电梯监察工作的王小轮介绍,今年将组织行业协会开展电梯维保工时的调研,再结合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会同相关部门测算每台电梯维保一次的费用,形成科学合理的电梯维保指导价,并结合相关配套措施确保落到实处,从而终结价格战盛行的混乱局面。

  丁志华认为,确保电梯运营安全,维保公司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遏制低价竞争的基础上,政府和相关的行业协会应当进一步淘汰“小散乱”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一方面,企业做大做强后有助于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避免无证上岗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优势企业出于自身品牌的考虑,更有可能保质保量完成电梯维保各项内容,从而使得电梯安全真正得到保障。

  记者了解到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研究制订《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修理许可规则(征求意见稿)》,今后电梯维保行业的准入门槛将大大提高,最低的C级资质也要求每年的维保数量达到500台电梯。

  “这意味着目前北京维保行业中业务量在平均线以下的企业都将面临出局的可能,如果今年正式稿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出台并落实,可以说告别泥沙俱下、低价竞争的时候终于到了,电梯维保行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丁志华对行业未来颇有信心。

延伸阅读
13.7K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