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年轻人,不要再给车打工了!

字号:

2016-06-21来源:腾讯财经

买车一直被当做是仅次于“买房”的大事,买房买车,是很多人的梦想和理财目标。房价涨的这么厉害,房子暂时是买不起了,那就先买车吧,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就实现梦想这个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就理财这个角度来说是非常不理性的。

年轻人,不要再给车打工了

车子是消耗品,从你购买那天起,它就开始贬值了,这是他和房子最大的区别。车子是最容易贬值的资产,10年前一辆20万的车子,10年后可能连2万都达不到,再算上车子产生的额外费用,从理财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

一朋友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在父母的资助下全款买了一辆车,每年的油费、养护费等费用就要三四万,那几年压力山大,感觉就是在给车打工。直到工作几年之后,经济宽裕下来他才松了口气。他坦言,如果可以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他不会这么早买车。

他还算家庭条件不错的,父母全款买车,而很多朋友可能连首付都还需要自己付,压力就更大了。

当然,对于我们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来说,不能完全用划不划算来计较。就体验来说吧,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线城市都有一个通病叫“堵车”,好像不堵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线城市似的。据说,一二线大城市上下班高峰的平均时速大概只有20km/h,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平均时速在40km/h以上,开车还没地铁快。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就上海来说,从家里去陆家嘴上班,在路上花费50分钟时间在地铁上,时间不算短也不是太长,在地铁上都有WiFi,而且上网非常流畅,可以在地铁上听广播、看财经新闻,谈工作,甚至看视频,但是你开车最多只能听广播,这段时间坐地铁的比自己开车的自由。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坐到位置,顺便补个觉。

大城市的停车费有多贵,那些开车的人最有发言权,曾经特意去问开车的朋友,他对此感觉有一肚子话想说,一次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再逛了会商场,三个小时五六十块的停车费,这是抢劫吗?他说平时也就和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开开车,平时出行还是坐地铁公交居多。

很多人买了车,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在家的,开车的机会并不多,也就郊个游,极端天气方便一些,家里有老人小孩出行的时候更方便,要是只是为了上班方便的话是真的没必要。

其实,现在滴滴、Uber这些拼车、打车软件那么多,打车都非常方便啊,如果想要一家出游,可以去试试租车,选择很多,也还不贵。

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好的生活品质。但年轻人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不要买车,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十年给车打工,给银行打工。你要相信,车子会有的,等你财富稳定的时候再买一辆心仪的车,那时候的你会更加从容不迫。

很多人买车,除了为了便于出行,还因为面子,曾经车是财富的象征,但是未来,开车可能是穷人的标志!

开车将成穷人标志?

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一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是那时典型的富人形象。如今呢,肥胖症席卷发达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穷人中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在20个发达国家,人口一直在增长的情况下,汽车旅行里程呈饱和状态。英法德日的汽车旅行里程,从1990年开始下降。美国是个例外,但在本世纪初也已经触顶。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颇有信心地推断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 1945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67岁。这些发达国家第一代大部分人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驶执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马上要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则大异其趣。

这代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揭示,快三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1998—2008年间从20%增加到28%,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

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也许同样重要的是,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比如,美国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无车家庭的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不断升高,目前已达到13%;但在农村,只有6%的家庭无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快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救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大为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代表着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式的铺张发展:中高产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中心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

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斯德哥尔摩、米兰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进城的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城市中心和近郊的房价迅速反弹。比如,最近一年多来波士顿市内的租金连创历史最高,纽约市区特别是曼哈顿地区也房价飙升。与此相对的,则是所谓“远郊的死亡”。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这样的潮流如果继续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转自微信公众号 理财中国 ID:mlicai)

延伸阅读
13.7K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