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以后,断断续续,听到“小圈子”一说,隐隐约约,感觉到“小圈子”的存在。
官场到底有没有“小圈子”?
如何看待官场“小圈子”?
不进“倘若有“小圈子”,你是啥态度,究竟进“圈子”还是圈子”?
这些问题,或许刚踏入职场和机关的年轻人会感兴趣,愿意了解。
那,今天,老詹就以过来人之身份,以实事求是之态度,说说——官场那些“小圈子”。
一、官场有没有“小圈子”
官场有“小圈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
若干年前,人民日报曾刊发署名“仲组文”的文章,谈到当官搞不得“小圈子”,此文作者,便是中组部一写作班子。
今年8月,人民日报又刊出文章《领导干部要远离“小圈子”》。
毫无疑问,小圈子是客观存在的。倘若不存在,谈何“不能搞”?如果无圈子,何必说“远离”?
小圈子的存在,坊间已非秘密,“进班子不如进圈子”,“小舅子不如小圈子”,即是机关流传的说法,也是一些人在人事纷繁和升迁跌宕中总结出的消极教训。
什么叫圈子?真要下定义,还不大好说。简言之,所谓圈子,就是为私利而结成的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小团体。其特点是,平时似乎无影无踪,关键时刻很起作用。
圈子是如何形成的?已经无据可考。宽泛点说,古今中外,都有圈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排篱笆三根桩嘛。中国有小圈子,远在大洋彼岸正打得不可开交的希拉里和川普,恐怕也有自己的圈子。竞选之时,竞选班子的忠实追随者就是圈子,上台以后,内阁班子里的铁哥们就是圈子。
班子和圈子,既有联系,亦有区别。有的人进了班子,但尚未进入圈子,有的人没有进班子,已经进了圈子。这样说似乎有点拗口,但稍加琢磨,不难明白。
二、如何看待官场“小圈子”
官场“小圈子”既然客观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者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存在即合理,此之谓也。
小圈子的存在,源于个人和小团体私利。
举例说吧,领导要办一件事情,倘若完全公事公办,当然好办,交给班子里分管成员或下属去办即可。然而,有的时候,这公事里面,往往可以捎带一些个人私利。交给进班子而非圈子的人去办,领导私心就会暴露,事情也有可能搁浅,办不成了。况且,领导此时也不便开口,不在一个圈子,彼此还没有好到公私不分无话不谈的地步。
当此时也,交给既进班子又入圈子的人去办,当然最好不过,既把公事办了,又将私情了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就看出圈子存在的必要了。
小圈子既然是为个人和小团体私利服务的,自然也是见不得人,不宜公开更不会大张旗鼓张罗的,常常是,明明晓得有,乍看却似无,模模糊糊,若隐若现,界线很难分得清楚。
那么,何以判断一个单位或地方是否有小圈子呢?其实很简单,只须用“反常”二字衡量衡量,一测一个准。
具体说来,举凡干部提拔、人事升迁之时,或者干部出事、须得处理之时,倘若某人提拔得“反常”,或者某人处理得“反常’,则必有圈子存在无疑。
因为,没有圈子打招呼,不会如此反常也。
三、到底进不进“小圈子”
既然圈子客观存在,作为职场和机关人士,到底进不进圈子呢?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曾面对苍天,痛苦呐喊,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进不进圈子,也是个问题。
当然,此问题无关生死,仅关乎提拔升迁和一些个人利益,没必要那么痛苦,更不必对天呐喊,
仔细分析,进不进得了圈子,不仅仅看你主观意愿,还须具备客观可能性。
一般说来,这么一些人是容易进圈子的。
一是秘书。秘书原本就是为领导服务的,公事私事,一揽包干,进圈子是顺理成章之事。倘若领导热衷拉圈子,秘书竟然未进圈子,不但不大可能,反倒有些反常。
二是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工作之外的个人情谊。倘若一把手和某些成员私交甚好,甚至无话不谈,两下一拍即合,就会逐渐进入圈子。
三是直接下属。领导办事,总是要交给下属去办的。如果领导有意愿,下属也心领神会,常常多打几次交道,就会成为圈子中人。
四是系统内的人。系统内的人,要与领导打交道,比较正常,尤其有些脑子灵活、善于交际而又着眼长远的人,往往会主动向领导靠拢,千方百计,投其所好,力图进入领导视野,进而进入圈子。
五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领导一路升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很多,真能同领导说得上话,交得上心算是进入圈子的人,不会太多,否则领导也顾不过来呀。但不多不等于没有,少则更加难能可贵。倘若这些地方和单位进入圈子的人,日后又被领导想起,受到重用,那就不是一般关系,应算是圈子中之亲信了。
分析至此,不难明白,倘若某人不在以上范围,要想进入圈子,确实比较困难,也有些别扭,其实仔细想想,真没那个必要。因为不在圈子范围,即使关键时刻要想特殊照顾,也会显得突兀,操作很不方便。
进入圈子,肯定会有好处,尤其升迁之时,同样条件被提拔者,当然是进圈子之人要占上峰,领导肯定优先考虑。因为一是熟悉,便于用其所长呀。二是亲密,我提拔了你,你必定感恩于我,对我更加认同。关键时刻,一定站在我这一边,或投我一票,或替我说话。这都是投桃报李,顺理成章之事。
正因此,有的人一旦进入某个圈子,即喜形于色,志得意满,以为此生必一帆风顺而节节高升也!然而他们并不明白,有收益必有风险,收益大则风险亦大。这是天地间自然规律,经济领域,政治领域,都是一个道理。
进入某个圈子,好处自然无须说得,但是,领导一旦出事,你就常常脱不了干系。如果在圈子内还搞一些非组织活动,那就必将受到严惩!原中办那位主任,拉帮结派,野心勃勃,热心搞这个会那个会,有的人本来距离较远,八杆子打不着,却也削尖脑袋往里面钻,结果吃不了兜着走,后悔莫及,这又何苦?
官场小圈子,以利益为纽带,基础并不稳固。重庆那位BO书记,千里迢迢,将亲信从东北弄来,当了公安局长,后又升任副市长,不可谓不重视,简直是铁哥们嘛!然而关键时刻,二人急红了眼,对撕起来,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比仇人更加仇人!在旁观者看来,剧情跌宕,冲突激烈,甚是惊心动魄。
四、领导莫拉“小圈子”
对于官场小圈子,中央从来是态度鲜明,坚决反对的。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习近平在同中办各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的行为。”
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召开,习近平讲话中对“圈子文化”说得非常形象,非常实在:“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
总书记严肃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
谆谆之言,语重心长!搞小圈子者,当引为鉴戒,深长思之!
热衷拉小圈子的领导不妨想一想,您这么搞,有人俯首帖耳,有人奉为大哥,纷纷甘愿鞍前马后,忠心事主,您的自我感觉,或许相当良好。然而,倘若今生平安着陆,倒也罢了,如果哪天一旦失足,岂非不但自己“兜着走”,连圈子中人,不也难免成“千古恨”么!
官场那些小圈子,机关确有存在,但亦未可一概而论。有的领导非常正派,不喜欢当然也不会去搞什么圈子,办事就是公事公办,用人不搞亲亲疏疏,为人处事,坦坦荡荡,这样的领导,其实并不算少。所以,我劝年轻人进了职场和机关,不要一味去打探什么这圈子那圈子,搞好本职工作,练好自己本领,这是正事,最应该多动脑筋,深下功夫。
说句实话,老詹就从来没有打听过什么圈子,当然也没有进入任何圈子(连周围有没有圈子我都闹不清楚,谈何进入?)但这么些年,老詹不也进步并不算慢吗?升迁中虽屡有波折,磕磕碰碰,最终不也没耽误什么,没受多大委屈么?
记得离开人民日报海外版时,我曾发自内心、郑重其事地对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作为临别赠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话是孔夫子说的,意思是,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要担心的是,自己到底凭什么立足于世。
这是我的经验总结,也是老詹肺腑之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