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从管理上看,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应当加强对网约车的监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障乘客的权益,让乘客出行更为便捷更为安全,进而重新建立起对相关平台的信任。因为只有获得公众的高度信任,网约车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顺风车“三月两命案”引发社会关注,公众对平台的质疑和责问愈演愈烈。我们不禁反思,除了道歉,顺风车平台还能做什么?除了事后的赔偿,平台难道就不能做好事前的预防?
有些问题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对于相关平台的提醒和斥责也早就有过。然而,每次出事,这些平台总是用非常“端正”的态度承认自己的错误,却甚少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要比“死不认错”更让人遗憾。因为平台屡屡出事却无力解决,是在透支公众的信任。
必须强调一点,不是乘坐顺风车就一定会发生危险。从这几年发生过的多起出租车乘客遇害的新闻来看,只有此次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反响如此强烈,引发了巨大关注,原因何在?首先,媒体的集中报道和覆盖,强化了人们对负面情绪的吸收。其次,平台过往的一些负面新闻,在此时成了为大众诟病的重要推力。而且,在治安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中,命案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大。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顺风车平台出现问题后,有指向非常明显的问责对象,因此,社会情绪迅速集中到一点上。
顺风车乘客遇害,我们有理由愤怒。平台管理者本应对顺风车业务的监管负起责任,且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确认司机、车辆信息,为警方提供技术支持,为乘客提供保护措施。但事实上,由于应急措施的缺位,顺风车平台无法做到及时有效救助,乘客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根据舆论的反映,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顺风车业务”的初衷,是否为许多不怀好意的司机提供了便利之门?尤其是平台管理者在推行顺风车业务时,是否存在暗示和诱导司机与乘客之间有打破边界关系的可能性?有媒体反映,一些顺风车司机本就是为了和女性有更亲密接触才开顺风车的,这种心理难于把握,平台方是否需要考虑介入制止?还有一种情况,顺风车司机接到乘客后取消订单,并采取线下交易,这种方式平台管理者难道不知情?当然,还是要提醒乘客,不要随意与司机约定线下交易,因为其中的风险很难把控。
目前,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改,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出行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在“网约车”模式下乘客依然有其他选择。并且,考虑到“可替代性”这一点,即使顺风车业务被停止,对于乘客而言,也不会遭受更大损失。不过从管理上看,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应当加强对网约车的监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障乘客的权益,让乘客出行更为便捷更为安全,进而重新建立起对相关平台的信任。因为只有获得公众的高度信任,网约车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共青团十八大代表、江西省青联委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周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