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梦凡
[据公开数据,2019年房企信托到期3669亿元、债券及中票类到期4189亿元,合计7858亿元。]
时针刚入午夜,陈奇的手机响起。“赶紧起来加班,早上7点要做推广。”电话那头,工作指示不由分说地传来。
挂掉电话,他给朋友发了条微信:“干不下去了,越来越变态。”
这样的夜晚,陈奇不是第一次经历。在某知名房企工作多年,超负荷工作已成为他的常态。对地产人来说,生活不存在加班,而是“不用下班”。
“完美机器人”
地产是个残酷的名利场。
无数地产人投身其中,用时间追赶业绩,以黑夜置换白日。加速,再加速,巨轮一旦慢下来,下一秒就是搁浅。
没人能在这场较量中置身事外。人力、投资负责人、高管、普通员工,每个人都紧绷弓弦,机器人一般高速运转。
对于王远来说,加班并不以小时衡量。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还在香港,晚上就飞到了广州。作为一家上市房企融资负责人,王远的工作从周一排到周日,几乎无休。
广州、香港、武汉、天津、上海,一周内他跑过五座城市。王远把时间一刀刀分开,谈融资、谈合作,试图在融资寒冬中救企业一把,也救自己一把。
“工作压力很大,因为融资确实很难。这个行业的洗牌必然是地产人的洗牌,如果不想被淘汰,只能做得比其他人好。”他说。
过去一年,房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现金流困局,让王远这类资金条线的人成为“抢手货”,业内三倍工资挖人现象屡见不鲜。但高薪职位下,压力也陡然攀升。
“现在的资金来源要么是销售,要么是融资。融资很难但必须去做,不然没办法发展。”王远说,弱周期下几乎所有房企都开始降速,只有人还在加速旋转。活下去,成为此刻的唯一命题。
时针指向凌晨一点,王远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他像永动机一样持续输出,陪团队开会、做方案。“我需要鼓励团队,帮助他们完成今年的指标。”
这样的高压工作并非孤例。一位地产高管告诉记者,半夜回家凌晨赶飞机、一天几个城市奔波,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睡觉,是最奢侈的事情。
“看起来是地产人被绑架,其实老板同样被绑架。这个行业平均负债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几乎每个房企都有大量负债。只有让企业高速周转发展,才能不被吞并。”他说。
行业粗放时代已经过去,每个公司都在追求更有差异化的能力。而“规模”,是这场较量中的重要因素,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规模就难以融资。更大更强的目标,逼迫企业不断发展。
地产人像蚂蚱般被串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过放弃吗?每次深夜加班都想过。”王远觉得,为什么坚持下来?理想和生存。
残酷生死场
很少有行业,危机意识这么重。过去一年,地产被低温言论笼罩,企业高喊“活下去”、行业下行趋势成为共识。在与行业共生死时,“加班”不再是地产人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在日本,加班已内化为员工精神,甚至变成一种企业文化。英语新闻在报道日本过劳死现象时,音译为“karoshi”。对“过劳死”直接音译说明这一现象在日本的特殊程度。
而日本人之所以形成加班精神,在于其强烈的危机意识。战后日本,百废待兴,国家处于崩溃边缘。强烈的危机意识激励着日本企业,让日本人拼命工作。“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企业如此对员工说。
这句话放到当下地产行业,似乎尤为贴切。过去一年,房企的关键词,都关乎考验:政策监管、融资收紧、需求看弱、逆境中转折求生。
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投资、消费等数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走弱。房地产金融环境也仍处下行周期,监管收紧货币政策趋于稳健。
“危局”背后,房企债券资金的兑付压力开始显现。去年下半年开始,2015~2016年集中发行的公司债密集到期。但未来依然不好过,据公开数据,2019年房企信托到期3669亿元、债券及中票类到期4189亿元,合计7858亿元。
残酷竞争下,危机意识已内化到每个地产人身上。而企业也设计出相应的淘汰机制,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战争中,筛选出最接近“完美机器人”的员工。
庞铮没想过,会再次陷入工作的漩涡。去年9月,他跳槽到目前就职的房企。随后,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到来。“每天晚上失眠,半夜经常惊醒,整整持续了3个月。”
痛苦来源于公司的工作机制。庞铮所在的房企,每天都有指标红绿灯,大到年度销售目标,小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招商工作,完不成就难转正。目前,包括万达、碧桂园、恒大地产、新城控股等房企均设置类似制度。
“我工作天天担心被干掉。之前有个总监半年工作不力被劝退,区域总裁更是一年换一个。在这里工作,如果完不成KPI可能就要你走人。”庞铮说,地产人是没有周末的,要么开会,要么开盘。
企业对员工的接受度也越来越低,以前业绩不好可能会调岗,现在是直接走人。指标红绿灯逼迫地产人拼命往前跑,残酷生死场下,是没有退路的较量。
退无可退
残酷竞争背后,是行业的高周转现状。
“房地产行业本就是高周转行业,有很多环节和流程,这注定其是高压行业,因此加班泛滥。”克而瑞北京机构高级分析师崔秀程解释说,如今行业预期不佳,竞争很大,房企只能加班加点来争抢业绩,表示决心。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也持类似观点,“房企是业绩倒逼。加班泛滥是行业规模化、高周转的必然结果。”
所谓高周转,便是“不压货”:拿地后、快开工、快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后再投资。这种模式下,房企追求开盘速度,会要求各大区域公司将节点指标梳理出来,分解到每个部门。
近几年,攀升的地价不断加剧房企的资金压力,银行房贷门槛又进一步提高。楼市流动性收紧,房企更希望通过高周转模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证现金流,实现利益最大化。
庞铮所在的公司便要求极致周转,每个环节都要加快节奏,只有这样才可以跑得比别人快。“一个节点没有完成,就要亮红灯。有时候早上任务节点亮红灯,晚上集团人力资源部就约谈项目总,对其进行警告。”
此外,不同部门加班情况也不尽相同。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营销和投资部门加班较多,而市场战略部门相对较少。其中,营销部门是房企的重点部门,往往政策调整前夕加班比较多。
那么,改变有可能发生吗?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看来,房企用人多的就是营销部门,而该部门往往以销售指标作为考核导向,员工个人选择的空间并不大。“部分加班能够带来业绩,那么团队会比较稳定,反之则可能会导致人员流失。”
也有观点认为,对现阶段房企来说,加班是合理的。跑快了企业发展好,员工才能有高收入和晋升空间,客户也需要更多高品质产品改善生活,这是一种多赢模式。
不可忽视的是,在市场与生存面前,法律单薄到微乎其微。《宪法》第43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劳动法》进一步规定了加班的限制,包括职工加班需要得到工会的同意,且不能成为经常的事情。加班须是临时工作急需,并要付给职工加班费。
但业内专家认为,当下法律对惩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对罚款金额也无具体描述,劳动行政部门在执法时很难有法可依。由于实际操作性不强,以及有与新法相矛盾之处,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
而对于职工来说,为了饭碗、为与同事竞争时不处于下风,即使加班难以忍受,也很少有人做出“鸡蛋碰石头”的维权举动。大部分人选择接受,在凌晨工作电话响起时,打起精神,继续前行。
(文中陈奇、王远、庞铮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