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拯救中民投,就是拯救……
风起于青萍之末。
2017年中大连万达在债券市场上突然遭遇阻击引爆的危机至今仍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首富的壮士断腕让王健林由此前的全球买买买一夜之间切换到了卖卖卖的模式,歪打正着,万达的资产事实上卖在了高点,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但是,中民投就没有如此幸运。
作为前民生银行的董事长,董文标在创建中民投的时候肯定是豪情满怀立志要做中国的J.P.摩根的,中民投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中国民间商会全国工商联发起,股东成员多达50家以上,注册资本亦达500亿人民币,短短数年间,资产由300多亿扩张到3000多亿,这个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成立之初,董文标提出整合光伏产业和钢铁行业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在水皮眼中这正是董大格局的体现,事实上,2014年底正是这些过剩产能资产价格被打到底部的绝好时期,作为民间版的“中投”,中民投就应该干这些行业整合的事,一方面中民投来自民营企业,自然应该服务于民营企业;另外一方面,中民投的确对于清洁能源的应用开发前景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对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独特的定位,可惜的是命比天高,力所不及。这个力,一个是执行力,一个是控制力。执行力指的是中民投的并购团队的实际运作能力;控制力指的是董文标由银行转身其实无异于从甲方转乙方,各种资源的把握都发生逆转,此一时彼一时,董的远见并没有成为落地的果实。钢铁行业是基本完美错过,光伏则是起大早赶晚集,别人吃肉中民投喝汤,而期间反腐发生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困扰董文标的是是非非,所以,尽管大连万达的事由不可能不引起董文标的警觉,否则,中民投也不会在2017年提出战略调整:双提双降,即降规模,提质量;降杠杆,提效率。但是,中民投的卖卖卖显得那么的犹豫不决,不情不愿,三心二意,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减少了近800亿的有息免债,其中银行的借贷提前归还的就有200多亿,这个数字和万达的2000多亿比不算大,但是和一般的企业比就足以吓死人,而同期,海航集团仗着身上的那件马甲还在国内外买买买,一直买到王建在法国失足坠死,此时此刻,同样是卖卖卖,海航的资产变现之难已经难以上青天,其实,舆论现在特别关注的董家渡地块,前两年出让44%股权的价格是240亿人民币,现在出让的价格才124亿人民币,落差之大反映正是中国目前资产价格的变化,而董家渡的转让中民投是一直在进行之中的,绿地之前的接盘方来自欧洲,价格是20亿欧元,但是好事多磨最终功败垂成,现在中民投满打满算债务不过1700亿,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造化弄人,中民投的诞生本意就是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谁想到短短四年多五年不到差一点角色倒换,2018年的意外太多,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言难尽,结构性改革首当其冲是民营企业,去杠杆如此,去产能如此,环保巡视如此,贸易战更是如此。资产荒到资金荒一夜之间,股市大跌,资产缩水,股权质押爆雷,为民营企业解困成为上下共识,中民投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航母具有标杆意义,拯救中民投也应该是其中应有之意,拯救中民投就是拯救自己人,就是拯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就是拯救中国的民营企业。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民投要成为真正的投行任重道远,需要中国金融政策和环境的加持,否则就难以走出短贷长投的风险陷阱,中民投自身也必须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长线资金,打铁当需自身硬,只有拯救了自己,才能扮演拯救别人的角色。
中民投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自中民投成立后,各地方相继成立多家民投公司,参与到经济创新的浪潮中。无论中民投模式是否成功,无论道路是否曲折,都是给民营经济创新模式的借鉴。民营经济的创新是历史性进程,现在判断功过,为时尚早。
请给中民投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空间,不要让他如此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