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红利见顶 专家呼吁推行个性化定制
供应链思想不转变,无法适应定制化生产。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经历了28年来的首次下滑,车市遇冷。3月24日,在车企私享会年度大会暨“数字化转型驱动销售拉升”主题论坛上,钛马研究院院长朱伟华表示,汽车产业面临着需求红利见顶的挑战,亟需创新产销模式。
朱伟华认为,中国车市过去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功不可没,但当前基础设施的红利已经用尽,短期内财政也无法大规模建设低线城市及农村的公路,加上消费者购车需求降低、金融杠杆用尽,车市挑战严峻。
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2019年,业内警惕多年的产能过剩问题或将爆发。朱伟华指出,若车企仍遵循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无论经销商是否卖得出去,每个月都向他们定时压库,最终将形成低价与低利的恶性循环,经销商和车企都难以幸免。
朱伟华提出,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车企必须改变此前大规模“走量”的产销模式,应转变思路,以需定产,打造基于用户需求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受互联网兴起及新型消费场景的影响,他认为,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会大幅增长,汽车也不例外。从汽车行业的角度看,过去几年车企坐享规模红利,没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动力,但行业进入调整期,车企也迎来了变革的时间窗口。
不过,朱伟华强调,C2M的个性化定制并不简单。“眼下各种个性化定制本质都是伪定制,车主最终只有有限的几种选择,本质上仍然是以产定销,只不过多生产几个配置品种,多给用户几个选择。”
与“流量打法”的逻辑不通,个性化定制对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朱伟华指出,对于大型车企而言,真正的C2M个性化定制需要系统化能力:在生产制造各个阶段实现零部件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
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下,车企制造端成本高企。“大规模制造,然后囤着,等需要的时候,再从仓库物流拿出来,这样的生产模式至少浪费了车辆5%以上的成本。”朱伟华表示。
这背后的困境是,尽管国内的汽车生产制造水平已经提升,但IT能力薄弱,无法为更先进的产销模式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我们汽车行业的IT系统,用了30年,至少10年才迭代一次,很多车企的IT系统还是20年前的。”
车企转变为以销定产的个性化生产模式,需要实现柔性生产。朱伟华认为,实现柔性生产的基础是在IT层面解决主要系统的连接和算法优化,例如互联网用户流量与车企订单系统的连接、订单系统到生产制造系统的实时连接和算法优化、生产制造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的连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