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政策制定不要过于敏感

字号:

2012-08-21来源:中国商报

  一定程度上,国内经济仍然没有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病。前两年出台的“4万亿”救市计划,至今留下毁誉参半的评价;去年收缩银根后,进出口、基础建设立马一片萧条。车市也是如此,去年将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收回后,上半年车市就遭遇多年来的低迷。

  萧条市场行情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又开始发挥作用。继6月份央行两次启动降息措施之后,业内预期决策层将有更多刺激经济的猛料出台;至于汽车消费,可以统计到的是,在重庆出台了对长安微车的补贴政策之后,长春日前也出台了针对一汽自主品牌的补贴政策。

  与以往完全有赖国家行政资源配置经济时代不同,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上述政策。经济学家周其仁日前就表态,近期的货币放松措施过于密集,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同理,对于重庆、长春等地出台的汽车消费地方刺激政策,笔者也并不看好。

  可以理解,在楼市调控紧箍咒丝毫不见松动、土地财政难以持续的情况下,汽车消费和产能建设成为最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手段之一。 频频推出地方版补贴政策,也反映出地方政府急于拉动地方 GDP 的困扰。

  可以预期,与北上广推动的地方汽车限购多米诺类似,重庆、长春推出的地方汽车补贴也将不乏后人。但问题在于,这种过于急迫、带有浓厚地方保护色彩的鼓励消费政策,并不值得提倡。

  一方面,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国内竞争最充分、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过于密集的地方政府补贴,不仅会干扰了正常市场发展规律,而且会让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可以预期,有政府做后台,服用“兴奋剂”后的企业会暂时性超常发挥,渡过市场难关。但对于公平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不仅不公平,而且这种政策优势不可能持久。

  另一方面,地方补贴貌似和国家“稳增长、促内需”的宏观政策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却造成了汽车行业的区域保护。这种区域保护的存在,正是国内汽车行业“散乱”的格局迟迟难以改变的主要原因。倘若其他地方政府群起效仿重庆和长春,那么国内汽车市场势必将割裂成地方保护色彩强烈的诸侯国。

  最后,从去年开始自主品牌遭遇的生存困境也表明,政府的政策补帮不了太大的忙。此前两年,由于有国家小排量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自主品牌规模迅速做大。但从去年开始失去了政策屏蔽后的自主品牌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至今处于不断下滑的困境。

  过于频繁出台的汽车政策会干扰正常景气周期,过于敏感的地方保护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说一千道一万,企业竞争力如何最终还是靠市场来说话,而不是靠政策和地方父母官。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