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2013年10月10日刊发署名文章:习近平划定改革底线
作者:于泽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时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颠覆性错误”引发外界诸多解读。
有观点认为,习近平这是敲打左派,所谓“颠覆性错误”是指对改革开放路线的颠覆。例如中共原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主掌重庆时明显偏左的“唱红打黑”等举措,得到新老左派和不少民众的支持,如果不是王立军叛逃葬送了薄熙来的政治生命,左派大旗可能会被举得更高。
也有分析说,习近平是在警告鼓吹民主宪政的自由派。自习近平8月19日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后,一些主流官方媒体重提舆论斗争,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亮剑,将宪政派、自由派归为敌对势力,加上官方近来重拳打击网络谣言和口无遮拦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难免让不少人感受到某种政治运动的寒意。
上述解读当然都有道理。不过,习近平强调中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在表明中国不会重回毛泽东时代阶级斗争的老路以及不走自由派希望的多党制“邪路”之外,也是在为今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出台的改革方案划定底线,减少外界对中国新一轮改革不切实际的预期。
习李主政近一年来,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开局。政治上,习近平从党内整风入手,着重打击腐败和反对“四风”,虽然整风效果还有待观察,但不少领导干部确实在“习式整风”中红了脸,出了汗,以前司空见惯的官员吃喝奢靡之风也确实受到遏制;经济上,李克强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减少行政审批,增强市场活力,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在望。从官方统计看,中国经济已基本走出下行阴影,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局面。
外交上,习李对江泽民、胡锦涛时代过分重视大国外交的做法进行了微调,在重视中美、中欧、中俄关系的同时,也全力打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关系。通过习近平、李克强近期一系列出访,中国与中亚国家、尤其是与亚细安(中国称东盟)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
习李上台后的“三把火”为即将到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更为大胆的改革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习近平也因此敢于在印尼出席APEC期间高调发出改革强音。他说:“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不过,对于观点迥异的中国左右两派来说,习李将端出的“改革大菜”恐怕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一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重点讨论财税金融体制、土地制度以及行政体制改革,不大可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迈出大的步子。虽然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改革进展迟缓,并因此导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出现诸多问题甚至风险,但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十分显著,大多数民众都从中得到实惠,政治改革滞后的风险还没有大到让决策者必须改弦更张的程度。“积极稳妥”或“小步快走”仍可能是今后几年中国领导人处理政治改革等敏感问题的基本思路。
因此,习近平在印尼强调,改革“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在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可以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改革则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这种谨慎虽可能让一些人感觉“不解渴”,但或许可以避免无法挽回的“颠覆性错误”——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划定的改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