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120天的审查、投票,2013年9月26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终于完成并购交易。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已发行的全部股份,后者成为双汇国际的全资子公司,继续以原名称和品牌运营。
尽管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但是双汇在国际市场几乎没有知名度,也没有评级。而史密斯菲尔德却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企业,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可以说,在此桩交易之前,很少会有人想到,中美之间的并购纪录竟然会发生在名不见经传的肉制品行业。
有人分析,史密斯菲尔德已经在美国退市,双汇除了在深圳上市的子公司双汇发展,是否会让这家新组建的庞大肉制品企业再上市赢得资本?对此,双汇国际主席万隆表示暂无计划。当前双汇的任务是优化企业,未来将与史密斯菲尔德在华合资生产。一方面发挥史密斯菲尔德的技术、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双汇的市场和网络优势、规模优势,用好两个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是当前首要任务。
提升品牌和猪肉供应
经过2011年瘦肉精事件,双汇的品牌美誉度受到严重冲击,这不得不让双汇开始重视加强品牌声誉。史密斯菲尔德旗下有众多品牌且是国际品牌,无疑可帮助改变双汇的品牌形象。
此外,双汇品牌的产品多集中在早高温肉制品,平均价格较低廉,同时,我国的生猪供应压力增大、猪肉资源紧俏。而史密斯菲尔德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具有优质的资产、健全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以助力双汇将实现三个战略的转变: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品牌。
资料显示,史密斯菲尔德和美国泰森公司等几家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因此,双汇通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获得国外猪肉资源,有利于减轻双汇的原材料供应压力,对中国的猪肉供应亦有战略意义。
输出资本赢回国内市场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大背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浪潮。过去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增长。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根据商务部“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
此次双汇收购案,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难以成功(例如TCL收购汤姆逊、上汽收购双龙等),到“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回来”适用范围狭窄的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并购类型———目的不只是获得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而是通过收购,获得其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国市场,即“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回来”。双汇收购案就属于第三种类型。其并购目的,并不是将中国猪肉销往美国市场,而是将美国猪肉卖到中国市场,以及在中国市场卖更多的双汇猪肉。
双汇董事长万隆表示,双方在并购后能够通过从美国进口高质量的肉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对猪肉不断攀升的需求,还能继续服务于美国和全球市场。这番话很清楚地说明了通过这桩并购交易双汇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目前每年猪肉的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已经是美国市场的两倍)。但近年来,由于粮食、环境等方面的挑战,生猪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中国就已是猪肉净进口国。
另一方面,目前美国猪肉市场已呈现饱和态势,前五大企业占据95%市场份额,美国农业部数据称美国猪肉消费已连续四年萎缩,史密斯菲尔德近几年亦增长停滞,向中国这一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出口成为增长关键。目前,史密斯菲尔德出口的猪肉中,约25%销往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对莱克多巴胺(美国标准允许的“瘦肉精”)的禁止,史密斯菲尔德近日内将在一半养猪场实行无“瘦肉精”化,其大幅增加对华销售的战略设想已十分明显。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史密斯菲尔德对中国的猪肉销量。同时,在当前中国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双汇通过收购将史密斯菲尔德品牌和技术进入中国,在中国销售“放心猪”,无疑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