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强化企业管理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字号:

2014-07-14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二.重点任务

  4.持续强化战略管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以优化、提高为方向,以创新、增值为重点的企业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路径,引领企业真正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突出主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制造服务业,构建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技术创新、资本运营、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着力调整导致结构性问题的管理环节,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将技术创新、信息化、品牌、文化等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战略研究、制定、实施保障制度,提高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提升强化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保证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5.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持之以恒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构建以战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发展、面向需求的自主创新体系;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有条件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密切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同类企业及上下游的开放式协同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标准等保护创新的管理制度,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选聘和评价机制,畅通技术型人才成长上升通道,通过股权激励、期权、现金奖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鼓励技术创新。

  6.提高组织管控能力。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建立符合战略要求的高效组织结构。

  大型集团化企业要满足规模、产品、区域扩张等要求,着重提高集团化组织建设能力,推进组织由层级化向扁平化发展,适当减少管理层次。

  中小企业要加强基础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灵活性、渗透性强的优点,具备较强的组织复制能力,适应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

  7.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梳理优化工作流程,有效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建立系统、科学、实用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夯实管理基础。

  按照整体优化的要求,推进管理科学化、精益化。推行以“5S”、“QC”、“6σ”等先进管理方法,推进“精准生产”、“人人成为‘经营者’”等管理模式,促进生产管理持续改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工艺流程、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完善标准和制度体系,推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加强各基础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明晰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和作业流程、管理流程,并以制度和信息化加以固化;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强化运营管控,降低经营风险。

  8.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树立“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提升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抓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对机械制造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变革带来的机遇,关注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发展态势,发挥数字和网络平台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重点建设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逐步提高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活动的上线水平,建立企业统一、高效的信息集成平台;推进各种管理信息动态查询、快速处理、数据集成、资源共享,整合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为精准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从顶层设计和基础管理两头着手加强信息化建设,根据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突出重点,制定量化发展目标,逐步从单项管理向综合集成转变,从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重组转变。信息系统构建要站在整体集成的角度规划技术路线、选择软件,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加强全过程控制,重视关键环节的评审与验收。

  9.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机制体制,保障转型升级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企业竞争、市场变化的要求,通过引进、培养,持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构建梯次型经营管理团队;加强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和专业型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才资源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按能分配、按资分配,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核心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骨干人才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建设学习型组织,鼓励人才自我成长,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10.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健全技术标准,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严控关键原材料、零部件质量,开展工艺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攻关,健全分量案例检测体系,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重视质量、安全、关键基础工艺培训,培育质量文化,开展体系认证和各类质量改进活动,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

  以技术能力为依托,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创建产品品牌;健全品牌管理机制和品牌塑造方法,培育品牌文化、体现核心价值;实施品牌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提高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品牌“走出去”步伐,打造国际品牌。

  11.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心态,因地制宜地制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把握时机,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实施“走出去”,提升整合应用全球资源的能力。

  根据国际化经营的特点,优化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规范各类管理活动;依托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总部与国外分支机构一体的决策体系,提高决策执行效率;关注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走势,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科学规避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培育国际化经营的开放文化,尊重地区文化,重视文化整合;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能够实施全球运营的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当地人才资源优势,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1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根据企业特性,立足长远发展,培育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和理念建设为核心,建立匹配的视觉形象和制度与企业文化体系;将文化培育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强化监督,规范行为,使之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行为规范。

  企业发展与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和理解人的文化氛围;视员工为企业重要资源,强化学习文化,搭建成长平台,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强国兴业为己任,鼓励创新文化,培育责任文化、和谐文化,提高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融洽劳资关系、和谐社会关系,提升企业形象。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