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联王瑞祥会长在全国机械工业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字号:

2014-07-14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面临的形势

  当前,机械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管理作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抉择。

  1、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配置,使之有效运转、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行为。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管理科学,学科交叉、内涵丰富,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很强,对企业的效率、质量、安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企业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综合性管理、专业性管理和基础性管理。具体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品牌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以及生产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工艺管理、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与管理的不断出新,衍生和赋予了企业管理新的理念、内涵与模式。其中人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战略管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益管理从一种生产方式升华为一种优秀管理理念。通过流程再造强调管理的协调性与有效性,以风险预警和过程控制为抓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以实施绩效管理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成为现实企业的最佳选择。总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市场化日趋完善,企业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实践的系统思考。为此,直接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企业管理实践的持续延伸与拓展,形成了缤彩纷呈、生生不息的生动局面。创新成为企业管理不懈追求的永恒课题。

  2、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突出特点

  机械工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市场竞争性产业,其企业管理除了呈现出一般共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制造业管理的特质和要求:一是系统协同性强。机械工业产业面宽、且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强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内容宽泛,并存在相对独立性,整体运作表现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协调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满足不了要求,以及管理缺位、管控脱节,都会带来全局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二是技术含量高。机械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投资大、门槛高,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换代频繁,产业价值链长、上下游关联度高。因此,要求对于市场反映的速度要快,对于投资决策操控能力要强,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的要准,对于产品质量管控要严,对于设备利用效率要高,对于资金周转要快等,显然采用常规手段则力所不及,必须运用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管理手段与之配套,以确保管理流程各环节及时联动到位,确保企业能科学有效运行。三是涉及领域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机械行业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来、走出去”的实际运作中,管理内容更为丰富,管理方式更为繁杂。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化发展的谋略,加强对国别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民族产业安全、产业损害预警、解决贸易摩擦、应对技术壁垒、内外文化融合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等学科知识学习,还需具备国际化管理能力,这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也使得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四是责任使命重。机械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励志振兴、实业报国是行业的共识与准则,建设机械强国是行业最高的价值取向。构筑企业核心价值观要以民族复兴和行业使命为基点,与爱岗敬业和职工切实利益及自身价值实现有机结合,使先进文化在企业生根,使先进管理在企业生效,使大国风范在企业展现,不辱行业的责任与使命。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要求,机械企业应加快通过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促进企业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核心竞争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机械工业由大变强创造必备条件。

  3、机械工业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与科技革命酝酿新突破的时代特点,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元素。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管理作为企业的必修课,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软实力竞争的挑战。随着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商品、服务交易、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的变化,以及新技术革命对实体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竞争方式的大调整、大变革不断深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正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继续抢占竞争优势,以维护其产业霸主地位;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实行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在传统产业领域对我形成挤压;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加剧了机械工业市场竞争残酷程度。国际竞争趋势已经表明,管理作为支撑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已在智力、人才、文化等方面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一篇国外专业管理机构撰写的《中国制造业管理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口,融合中西、集百家之长,探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体系迫在眉睫。一语道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对全球制造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二是强基固本的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其中除了科技水平的差距以外,管理的滞后与差距也是重要因素。从这次中机联与各承办、协办单位对近千家企业管理现状的调研情况看,数据及分析的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着总体发展不平衡、思维观念不适应与整体功能不协调等问题,使得企业基础不牢、根基不稳,制约了企业的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发展。

  总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科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地域上比较,存在“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现象;从产业上比较,产品制造流水线生产比离散制造的管理水平要高;汽车、电工电器、石化、基础件、工程、农用机械和机床等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从企业性质比较,国企管理水平总体较高,其次是私企和股份制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大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一些民企、微企差距较明显。问题大多是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创新能力薄弱。思维观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现代管理知识理论缺乏,思维方式陈旧,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仍墨守成规,习惯传统的思维定势,与国际化、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新趋势不相适应,对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理解认识不足,仍作为软任务。“重经营轻管理”、“一俊遮百丑”等思想倾向还没有得到根除;管理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为管理而管理”、“忙时抓一阵、闲时放一边”等现象时有发生。整体功能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和对企业管理的顶层设计。有的企业学习科学管理方式,但不了解其精髓,导致抓企业管理提升存在盲目性。有的企业重视管理信息化建设,但缺乏与企业整体规划布局的统筹安排,影响了信息数据的有效使用和作用发挥。有的企业管理体系不一致,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基础不牢固,管理推进不同步,管理手段跟不上生产经营发展,难以承载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实施。一些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知识水平与运作能力不足,学习模仿、趋同化、定制化严重,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在投资并购、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实际运作中,由于管理水平不足带来的盲目性而导致的潜在经营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持续发展的挑战。当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与经济调整阵痛期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保持行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今年1-5月份统计显示,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8.7%增幅2.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4084.25亿元,同比增长11.58%;实现利润总额5703.08亿元,同比增长19.35%;累计进出口总额2876.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其中出口贸易总额1590.89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口贸易总额128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1%,累计贸易顺差额305.45亿美元。总体看,机械工业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长,但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应对预案。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起财务费用同比增幅重拾升势看,今年要有融资环境趋于严峻的清醒认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应收帐款同比增幅逐月加快,要做好应对货款回收困难加大的思想准备;库存同比增幅逐渐走高,对此应予引起足够警觉;订单同比增幅前三个月逐月回升,但4-5月明显回落,值得高度警惕;机械产品价格指数低于100,对产品价格下行、需求低迷仍不可掉以轻心。

  保持行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要主动从困难和问题中找出管理的短板和瓶颈,通过强化管理防御风险、降本增效,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保持行业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强化企业管理加快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四个年头。以促进管理软实力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确保行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并切实做好行业“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是我们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宗旨。会议印发给大家的《机械工业强化管理推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机联牵头、组织相关协会共同制定的。“意见”涵盖了对强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内容很全面,也较具体,供大家工作参考。在此,就如何贯彻实施好“意见”,真正实现促进行业企业管理软实力提升,谈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1、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提高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是党对新时期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我们思考决策经济工作的根本基点。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研究新理论的深刻内涵,思考新理论对经济及管理带来的新变化;研究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动态新发展, 自觉提高理论认知,用全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我们曾熟悉的制造业,树立以国际优质资源为我所用的全球资源观,以制造模式升级促进发展的产业融合观、以及有效驾驭和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动态可控观,以战略思维的转变为管理创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要认真比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案例,紧密联系实际,对标查找在管理领域的差距和不足。深刻认识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摈弃“重硬轻软”、“重物轻人”、“重眼前轻长远”等偏颇, 树立管理是企业必备基本功,是重要内生原动力,是持久效益源泉的理念,自觉将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深化强管理是“一把手”工程的责任定位,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加强学习,开阔眼界,提高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当好管理创新的领头人。

  行业企业都要积极营造强管理、促转型、促升级的浓厚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多样的活动等形式,宣传管理新理念、新典型、新经验,提高广大职工对强管理的认同认知,为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奠定好思想和群众基础。各级行业组织要协同做好服务工作,以培训、咨询、交流等方式,推动工作深化细化,营造行业氛围,为企业创造环境条件。

  2、切实建立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为创新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也涉及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职工,更关系企业的生存现状与长远发展。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全面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从构建工作体系入手,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建立起企业管理的责任机制。要根据需要,确定管理项目,制定工作标准,加大条件投入,严格检查考评,把管理的任务和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要注重广大员工的广泛参与,注意发挥各级党组织、群团组织、特别是职代会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注意通过班组民主管理、安全管理以及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种形式,把管理的责任传递到最基层,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同时,注意激发一线员工的管理潜能和创新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生产工艺创新、岗位技术创新等形式,使企业管理工作延伸到末梢,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要注重建立企业强化管理、创新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从战略上整体谋划,职能上各负其责,机制上统筹协调,方法上齐抓共管,责任上风险共担;实现企业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全覆盖;无漏洞、无死角、无缝隙、无间断,并以持续改进不断催生管理创新。

  要积极构建企业管理行业组织体系。要在政府主导支持下,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行业为平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组织工作系统。中机联作为综合性协会要重点做好牵头、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等服务工作;各行业组织要注重发挥优势、开拓领域、各司其职做好专业性服务工作。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在反映企业诉求,提出改革建议,参与规划与政策制定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广大企业要主动用好政府及行业的优势资源和体系平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企业管理新经验,为推进行业管理进步做出贡献。

  3、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确保强管理取得成效。

  当前,要紧紧围绕稳增长、提质增效升级的中心任务,针对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取得成效。

  一是加快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发展需要具备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愿景和实现目标的路线图。要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发展大势和国家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自身条件,搞好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要认真研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关政策和要求,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走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要适应市场变化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和保障措施,不断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保证企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要密切关注跟踪信息技术等先进要素对传统产业发展路径及对企业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学会运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改进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二是要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按照整体优化的要求,科学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从企业预算、财务、研发、工艺、制造、质量、安全、销售及风险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根据轻重缓急和针对突出的薄弱环节,逐项明确目标任务、清晰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标准、规范工艺和管理流程, 并形成制度体系加以固化。要认真学习借鉴“人人成为经营者”、实行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经验,并不断创新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同时,按照统一考核体系,完善检查监督,强化运营掌控, 推进企业基础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

  三是要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加快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尽快实现智能生产、建设智能工厂,实现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步伐,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基础投入,积极推进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要运用最新管理技术和设备手段,整合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强各类信息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促进企业从单项管理向综合集成管理转变,从信息简单应用向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优化转变。通过与行业间、企业间以及跨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协同制造能力,促进产品、服务和流程创新,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规范国际化经营方式和管理行为,规避风险,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四是要推进企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加强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和专业型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下力气解决好领导型人才培养和接替问题。选好企业领军人才,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构建好企业顶层的组织体系。要用心解决好骨干人才认同和激励问题。科学制定实施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政策,根据企业特点和实际,推动形成企业骨干人才长中短期的激励长效机制,增强骨干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要注意解决好潜力型人才成长和开发问题。建立人才开发、管理、培训、考核、使用等工作体系,发现挖掘潜力型人才,形成企业生生不息的持续创新能力。

  五是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牢固树立文化兴企、文化强企的思维理念,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培育形成以企业精神、理想道德、价值理念、优良作风、行为规范和形象标识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建设企业文化,铸就管理之魂。要坚持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企业特点,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抓好先进文化的落地生根工作,使之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当前,要注意坚持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步推进,注重通过培育创新文化、责任文化、和谐文化,促进企业体制机制、科技与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品牌形象与软实力不断提升,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4、大力增强管理合力,开创企业管理工作新局面。

  企业是行业的主体,是加强管理的主要力量。行业组织是企业加强管理的助推者和服务者,要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作为。当前,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中,行业各级组织要自觉地加强企业管理纳入行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中,纳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规划和日常行动之中。帮助企业理思路、提建议、订规划、抓重点,落实管理措施,推广管理经验。做到加强管理与生产经营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各行业组织特别是管理型协会,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组织职工围绕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并形成一个制度化的学习培训机制,不断充实新知识,树立新思维,努力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本领强的职业化员工队伍,为提升协会整体服务力奠定基础。

  中机联与各级行业组织都要大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各自资源和平台优势,共同为企业强化管理做好服务。对以全面提升管理为目标的管理现代化示范工程等业务平台,要继续加强规范运作。要通过管理模式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机械百强与汽车30强和机械500强发布等途径,发挥典型企业、典型成果、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管理创新与水平提升。要继续坚持发挥好以提能力、创品牌为目标的质量管理等平台作用,加大服务力度,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推进、群众性质量活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机电产品价格监测等工作,加快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行业职业体系再造、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培训、技能技术竞赛、企业文化培育及管理咨询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各位代表,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继续按照“稳增长、攻高端、夯基础、强管理、提质增效升级”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既定目标完成,并着手做好“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筹备工作。加强管理的各项任务一定要紧跟形势,确保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作用。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拼搏进取, 努力开创企业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机械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延伸阅读
13.7K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