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从5月中旬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讨论到《指导意见》出台仅用了短短两个半月时间,足见问题的迫切性和中央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
《指导意见》强调,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指导意见》还要求各级主管部门着力从财税政策、金融创新、土地供给等多个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建议。
众所周知,外因和内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遗留的诸多体制机制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更大的阻力还是来自行业内部。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强国,整个产业链上的附加值普遍偏低,迫使从业者尽可能多地把增值环节留在企业内部,只有实在无利可图或力不能及的事情才愿意花钱请“外人”来做;而且即便外包也要“狠狠压价”,中间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利润微薄,整个领域的发展也因此迟缓乏力。
生产性服务企业毕竟是“外人”,难以获得制造企业的信任。例如,工业设计机构往往希望以设计方案特许使用的形式与制造企业分享利润、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而制造企业则希望以低廉价格一次性买断,以免日后“受制于人”。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也呈现出“服务化”趋势,但并不是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而是凭借自身的技术、成本或渠道优势,将业务流程延伸到上下游的生产性服务、应用性服务乃至售后服务中。例如烟草集团下设运输公司,铺管船生产企业提供海底管道铺设服务,冰箱厂承揽家电维修业务等。
从企业个体来看,这种策略丰富了业务门类、增加了收入来源,也似乎强化了抗风险能力,但它毕竟与专业分工、集约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相悖。不用心做强主业而草率扩大业务领域,这是粗放式经营的另一种表现。“做得到”未必“做得好”,而且业务流程盲目延伸更会将昔日合作伙伴和下游客户“逼”成竞争对手。即便做成了上下游通吃的“巨无霸”,也难逃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管理学者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启发,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理念,并在实务界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某快餐企业只专注于汉堡包制作和销售,将其余流程全部外包,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发展成国际知名连锁;而与其同时代创立的另一家企业则从养牛到卖汉堡一手包办,结果没几年就关门大吉。无独有偶,某软件企业数十年来只专注于开发平台软件和少数基础应用,而将广阔市场空间让予上万家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后者提供的丰富应用反过来强化了前者平台软件产品不可替代的垄断地位。
《指导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应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这些领域既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所在,又蕴含着巨大的现实商机;而引爆新一轮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配方”只是从业者的三分眼界、两分胸怀和一分诚信。
(新华每日财经分析记者 孙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