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调速不失速 守住制造业防空心化底线

字号:

2015-04-22来源:中国工业报

  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开局备受关注,因为一季度的走势决定着第二季度乃至全年的政策方向。由于市场普遍预期一季度GDP增速将延续放缓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增速为7%时,大家并不惊讶。“中国正在由所谓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或者是新旧衔接的关键时刻。”专家表示,中国经济要坚持调速不失速。为了保证后续速度可控,我国已经打开了政策工具箱,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开始源源不断地实施。

  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此次公布的一季度数据,被专家们称为有喜有忧。喜的是一些先行指数出现回升。今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上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同比多增6018亿元。

  忧的是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数据显示,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6%,进出口增速双双下滑;一季度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9%;3月CPI同比仅上涨1.4%,物价继续处于低位;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连续第37个月负增长。

  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由所谓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各项指标做到了调速并不失速。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过去我们干得很成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的规律,必须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阶段。中国劳动力这个廉价要素在2012年出现历史拐点。”范剑平表示,“过去很红火的那些传统产业,最近两年显然非常困难,特别是跟房地产,跟外贸出口联系在一起的行业,现在调整都是非常明显的。”

  范剑平进一步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我在下面也做了很多调研,去唐山看钢铁企业,觉得经济不行了。但我去武汉电子企业,去江苏看数控机床,看了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产业,订单饱满,企业恨不得加班加点。一季度统计局公布了很多高增长数据,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比工业的增长速度要高,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里面有很多产品还在高增长。中国就是处于新的发动机培育之中的过程,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太大,新经济还没有大到足以挑大梁,这时出现一定经济减速是可以理解的。”

  稳增长打开工具箱

  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实施。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依法适当降低铁矿石资源税征收比例,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官方政策研究人士表示,在外需乏力、消费稳中趋缓的背景下,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自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经推出大手笔的“牛鼻子”工程礼包,公布了七大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及重要部门动态来看,一系列包括积极财税、稳健货币、投融资和审批机制等领域的改革正在酝酿和实施。国家发改委网站4月9日发布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建设等四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旨在促进债券融资支持重点投资和消费需求。

  金融和货币政策预计将更为活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会议,在强调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提出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此外,中国装备“走出去”也被寄予厚望。同时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已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将于近日公布。

  谨防制造业空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跌至6.4%。“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6.4%,GDP的增速不应该高于6.4%,为什么我们GDP是7.0%?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的贡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坦言,目前三产的投资增速比较快,我们注意到这种结构性调整也有不足之处,第三产业链条比较短,对经济的拉动力弱于第二产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一定要坚持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制造业绝不能空心化,这是底线。”

  事实上,去年以来工业4.0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规划即将正式发布。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我国将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在制造业领域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保持支柱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是我国无法不选择的一道命题。

  范剑平表示,目前中国未来发展离不开几条主线。一条重要的主线就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未来,中国将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方面加大投入,大飞机、航母、神舟等,这些项目的成功会带动整个产业链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技术一旦转化为民用,将来会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另外一条线,传统产业也有巨大的转型空间,以钢铁为例,虽是产能过剩行业,但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一些高附加值特殊钢仍需要进口,钢铁工业同样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搞进口替代。最近宝钢传来一些好消息,他们在进口替代钢材方面有很多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所以传统产业,很多大的国有企业将来会是我们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我相信在这方面会有大进步。”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