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对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损害。因此,必须靠科学、绿色、和谐发展来解决。
生态向度严重缺失
众所周知,因为资本短缺,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为筹码吸引外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管这种以市场换资本的方式让外企纷至沓来,驱动了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让国人遭受耕地锐减、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之痛。
我国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大量落后的、不合理的、非绿色的产能,在一个低端而饱和的状态下苦苦支撑,不但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同时,我国社会行为的生态向度严重缺失,正在重复以往西方消费主义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以及先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此以往,我国的生产力在全球化市场中会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夯实生态文明的基石,保护好环境,才能解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资源要素问题,以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而且,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倒逼和助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修正工业文明弊端
我国非绿色的消费模式,正逐渐成为社会痼疾,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使得畸形的生产模式难以纠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际上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
但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艰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
因此,必须将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