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祥会长作"坚持科学发展,加强企业管理,为加快机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新贡献"的主题报告

字号:

2012-03-30来源:
加强企业管理 实现科学发展 
为建设机械制造业强国做出新贡献
--在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
(2011年2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召开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会议。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机械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首先,我代表中机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给与关心和支持的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领导及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行业企业管理工作付出辛勤的各位老领导表示诚挚的敬意!向获得表彰的集体、个人及为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做出贡献的广大一线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总结"十一五"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工作和经验,部署"十二五"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规划和任务,表彰优秀集体和个人,探讨企业管理系统深化和整体提升的思路和措施,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为机械工业振兴发展、实现由大变强做出新贡献。
      下面,结合会议主要任务,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十一五"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机械工业振兴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2010年,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14.38万亿元,同比增长33.93%;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21%,实现利润8983.93亿元,同比增长52.74%;机械工业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0万亿元,行业企业数量已逾10万户,许多主要产品产量名列全球第一,已步入世界机械制造大国行列。机械工业提前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也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机械工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际体现,是全行业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双轮同转"的实践硕果。管理创新作为现代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度危机、练硬功的成长中,在扩市场、创佳绩的进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常抓不懈。机械工业具有重视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在行业、企业已经形成了共识。新世纪初期,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尽管撤销了行业主管部门,但应运而生的中机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推进行业企业管理的重任,并将其作为份内职责和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上工作议程。几年间,中机联与中机企协始终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典型做引导、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服务理念,组织制定颁发了"十一五"行业企业管理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工作会议,评审表彰了机械行业现代化管理企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管理工作者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中机联与机冶建材工会共同宣传和选树了马恒昌小组、袁政海班组创新民主管理、建设学习型班组的经验。中机企协注重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举办管理论坛,为企业服务。这些有益的做法与活动,极大地弘扬了行业的优良传统作风,传播了基层企业管理创新的鲜活经验,为推进行业企业管理上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会上,还将印发机械工业"十二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继续征求意见,相信正式颁布后,必将会对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注重创新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经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一、二等管理创新成果就有124项,有的还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
      与以往相比,获得管理创新成果奖的地区、行业、内容覆盖面扩大,成果的适用性、创新性更为突出。获奖的管理创新成果中,有以转型为重点的战略管理,有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的创新管理,有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品牌管理,有以信息化为特色的流程管理,有以降本增效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精益管理,有深化"以人为本"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以高效协同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还有以风险预警和过程控制为抓手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管理创新。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深入到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创新精神,而且集中体现了对创新实践的系统思考。其共同特点就是,通过战略统领、全局贯通的方式,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式,通过全面信息化平台实现流程、制度、标准协同整合的方式,通过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建设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全面变革、整体提升。
      这些管理创新实践,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持续发展空间,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层级经营管理人才。有的被誉为"机械工业经营管理大师",有的被评选为新世纪明星企业家、优秀企业家、优秀企管工作者,受到表彰,受到尊敬。
      3.强化战略管理,引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在很多企业步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的被动局面下,机械行业中不少优秀企业,坚持强化战略管理,通过科学的战略引领,化危为机、逆势发展、快速转型,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使企业综合发展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东方电气集团实施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资本市场成功实现了集团主业资产整体上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不仅经受了特大地震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完成的发电设备产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福田汽车历经13年的市场磨炼,从山东诸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快速成长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生产商用汽车的知名企业,十大品牌的汽车产品全部是自主品牌,享有百分之百的自主知识产权,已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进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汽车自身发展规律的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
      4.紧扣中心环节,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机械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主线和中心环节。企业作为发展的主体,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机械企业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发展和管理理念,紧扣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价值链,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内生动力、开拓两个市场、实现科学发展中,取得了成效。
      大连重工o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理念,抓住机遇实施企业重组,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维持生存型向科学发展型的转变,走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列。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居同行业首位,成为重机行业排头兵企业,成为我国风力发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现在,他们又朝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重工企业集团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提供服务和战略合作,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实现了由单一制造向成套服务的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使企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快"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最为迫切的管理需求。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构建世界级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支撑产品研发、供应链联盟、精益管理、服务产业化四大业务战略为出发点,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消除"业务孤岛"、"信息孤岛"和管理"瓶颈",最终实现企业研发、计划、物质采购、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之间的协同化运作,有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装备制造集团之一、全球最大的高速大功率发动机供应商。徐工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在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各有所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促进企业"两化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5.树立国际化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树立国际化经营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践行"走出去"战略,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已成为众多企业的理想和愿景。
      万向集团公司,重视调研和把握市场机会,注意瞄准国际市场,率先实现与国际接轨,促使产品与市场"先国外后国内,以国外促国内",确立企业"两个三级跳"的战略目标,实施"接轨跨国公司运作,接轨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国际主流市场"策略,收购舍勒公司、UAI公司和洛克福特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已在美、英、德、澳等8个国家建立18家海外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营销网络,大大提升了万向在国际汽车零部件业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吉利集团继2006年收购英国MBH汽车公司,2009年全资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DSI后,2010年8月,又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包括知识产权)。被吉利收购的这三个企业都曾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吉利在上海合资生产的英伦出租车成功出口英国,成为中国汽车批量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成功典范。还有不少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6.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企业发展人才居首位。在市场开放、思想和资本结构日趋多元、企业竞争的焦点已转向对人才争夺的大环境下,机械企业普遍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加强以培养和造就高级经营管理、高级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建设,努力改善管理政策和管理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岗敬业、崇尚技能"的氛围,构建和谐团队、和谐企业。
      上汽集团坚持人本型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好企业的方针,外拓市场,内抓管理,以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历经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经营三个发展阶段,创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形成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机制,经过十余年的完善创新和扎实推进,该项模式已在集团辖属的90%以上零部件企业中成功推广应用,有力促进整个集团的各项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尤为突出,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全力推进的"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变有型管理为无形管理,实行没有管理的管理,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精细有效、整体优化、持续改善、系统提升的管理特色。长期的坚持和深化,使企业平均每年降低成本10%,年利润在国内同行排名中始终位居第一,在世界同行中稳居前十位。先后有数百家企业的逾千名领导和高管人员到该企业参观学习。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打破地域、身份界限,"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奖励";山东工程机械公司、一拖第三装配厂等企业,按照国际通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形成风险与利益相一致、较为科学合理的新型薪酬体系。这些都对有效激励员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中机联连续多年与相关单位组织不同工种的技能大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吸引了数百家企业、近千名职工,并相继涌现出数十个"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的先进典型。
      在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时期,机械工业广大企业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实践,创造出众多的企业管理成果,为推进行业管理进步作出了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企业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机械工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为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提供了向深度广度发展、发挥更大作为的空间和机遇。
      (一)机械工业企业管理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各国政府普遍加大经济干预程度,但刺激政策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加剧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新兴国家市场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焦点;许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积极寻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扩大优势,在高端市场对我国企业产生"挤压"效应。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竞争方式的大调整、大变革。在这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深度变革中,传统产业、产品要优化升级、更新换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绿色制造、节能环保成为发展方向,高端制造、网络技术、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两化融合等将起到引领作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主动,抢占制高点,谁就赢得了先机。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虽然已成为机械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然是不平衡、不协调、难以持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大而不强依然是主要矛盾,尤其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全行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方式主要靠物资质与能源消耗和产能的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难以有效支撑结构升级和催生新型产业;行业发展过度依赖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和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迟缓,使企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加之,过快的产能扩张和"同质化"的重复建设,导致同行业在中低端领域过度竞争,造成自我积累的严重下降;尽管许多主机的制造能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与主机配套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市场急需重大装备制造的"瓶颈"。,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国内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活动更趋多样化,国内外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且互相影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权结构日趋复杂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投资主体,其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各种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我国已进入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时期,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企业效益不断摊薄;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将从反危机为主转向保持经济正常运行,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出;国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日趋显现,国家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逐步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
      面对日趋复杂和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全行业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判断形势掌控发展的主动权,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现状还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重经营、轻管理"、"一俊遮百丑"等思想倾向;"闲时紧、忙时松"、少研究、少投入、水平较低等管理行为;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矛盾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在新一轮抢占制高点的竞争中,新的管理思想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方法将不断推陈出新。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已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同。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在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成为了各行业、各企业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
      提交会议讨论的《机械工业"十二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审议稿)》(简称《规划建议》),是中机企协根据《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组织专门力量,历时一年多,深入调查研究,从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出发,几经讨论修改而形成的。《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方针、12项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机械工业行业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的。这个规划建议体现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未来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信经过会议审议,并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我们下一步工作,将主要按照规划的设想和建议,进一步细化,并认真抓好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就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实现管理创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管理创新是重要环节,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软指标"。各级领导一定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快解决好企业管理观念落后、战略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本着"向管理要效益、抓管理保发展"的思想原则,把建立企业内生增长机制与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切实把企业管理这项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作为重要战略摆到议事日程,加强再加强,真正变成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要自觉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深度变革中,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创新适应新一轮国际经济与产业结构、国际分工与竞争方式深刻调整和符合绿色制造、节能环保要求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积极促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化,为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保证。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处理好管理、技术、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项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叠加推进,不可或缺。
      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上讲,要实现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必然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出目标要求,而制度与技术创新都包含在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之中。从日常管理层面讲,管理创新则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坚实保证。制度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方式的创新,才能确保有效落实。同样,技术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合理组织生产力,通过一系列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技术创新成果的顺利实施,达到生产力要素集成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中不难看出,管理创新肩负着保持企业发展正确方向,保证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功能职责。管理创新既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出要求,又为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证。因此,要进一步掌握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是切实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管理的保障作用。《规划建议》中提出的12项重点工作,在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进行研究抓好落实。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要考虑到,由于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庞大,规模、产业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到某个行业、企业,侧重点也一定会有所不同,需要按照"主攻重点、配套解决"的工作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大中型企业要以建设国际化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为目标,按照"十二五"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尽快形成以现有的制造能力为依托,以调整、优化、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增值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转型战略。要建立战略研究、制定、实施、保障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强化权威性的授权机制和指挥系统,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要注意发挥管理在重大项目决策前的科学论证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中的保障作用。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努力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要努力在坚持技术与管理"两轮同转",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尽快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中,创造新经验。
      广大中小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强化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以及管理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战略的全球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产品制造的敏捷化、产品营销的网络化,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不断升级。中小企业虽小,但五脏俱全。要积极适应时代的进步,根据发展"专、精、特、新"见长、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生产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以管理创新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为推动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不断地优化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健全行业配套体系,形成相互依存、善于应变的现代化产业带。各企业要审时度势,找准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掌握主动权。
      各企业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制定好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管理加强措施,并切实将措施落到实处,以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管理持续进步。在推动行业企业管理的持续进步中,企业是主体和有生力量,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上联政府、下联企业的独特优势,积极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要继续大力弘扬机械行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持行业常年积累的好思路、好方法、好经验,引导企业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管理,重视实践创新。同时,要关注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反映企业的诉求,为加强企业管理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要用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等工作平台,开展研讨交流、优化升级等促进活动。要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挑战,加大理论学习与研究,引导围绕企业持续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企业盈利到社会责任的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与企业家创新思维,企业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等重大课题,加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要通过深入加大基层调研和贴近实际的论坛等活动,引导科学管理的发展方向。中机企协还要发挥好专业优势,主动为行业、为企业做好管理咨询等服务工作。
      五是上下同心,协同共进,开创企业管理工作新局面。企业管理是机械工业全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级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的中心工作之一。由于企业管理综合性的特点,在开展工作中,需要各方努力、协同推进。中机联和各专业协会、各地方行业组织,都要把加强企业管理当作份内职责,列入自身工作的规划之中,都要把企业管理工作当作服务平台和工作抓手,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中机企协是中机联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工作是机械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机企协是承担行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加强全行业企业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各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支持中机企协的工作。中机企协要率先贯彻落实"十二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企业的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要主动在行业中发挥表率作用,把你们管理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使之成为行业共享的宝贵财富。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同心,拧成一股劲,齐抓共建,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鲜活的经验和成果,就一定能够推动机械行业企业管理不断上水平。

      同志们,企业管理是机械工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在机械工业"十二五"全面开局之时,在纪念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会议,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们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机械工业发展做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突出主题、明确主线,加强管理、扎实工作,以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的优异成绩,为实现机械制造强国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