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期待中国制造的边缘逆袭

字号:

2016-02-19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孙春艳
  导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真正可圈可点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案例还多是纸上谈兵,可以摆在台面上的那一点点成绩,恍如风中烛火,若隐若现。加强官产学研的协调合作,是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抓手,而从更为重要的症结来讲,关于工业互联网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标准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孙春艳 2016年被称作“中国制造最困难的一年”和中国智造元年,目前仍然笼罩在产能过剩的阴影之下,今年年初我在美国参加了CES展,走访了部分美国的零售渠道,以及参观了华纳影城等,虽是浮光掠影,但对比和差异之下,对目前正如火如荼的中国制造业转型有着些许感触和隐忧,在此分享一二。

  一是,亟需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走中高端市场路线的中国制造,仍是“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从美国的销售终端看,自有品牌中国制造的中高端产品在北美市场所占寥寥,在美国的终端零售渠道(美国的Sam's Club、Costco)中,已经不像前几年“Made in china”大行其道,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印度等地的产品。

  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北美市场一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里笃信高端品牌和本土自有品牌,相对“封闭”。《经济观察报》近日完成的近百位企业家参与的《领军者看2016》调查报告中显示,如果进行海外投资,31%的企业家选择了进军北美市场,仅次于第一位的亚洲(占比33%)。

  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实力的三个硬指标:高端产品、主流市场、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这是区别于代工工厂、OEM之外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的一条大路,但我们看到虽然奋斗多年,但真正可圈可点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案例还多是纸上谈兵,可以摆在台面上的那一点点成绩,恍如风中烛火,若隐若现。一些知名企业靠并购获得了国外市场倾销渠道,其自有品牌仍未得到国际市场的真正认知。主因还在于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这与之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这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象,加剧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市场中的从属地位。

  其二,从2016年CES展来看,中国企业仍处于有展位无地位的局面,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华为、TCL等一些企业在CES展所获得的肯定,但整体情况大致如此。虽然为提振士气,人们屡屡欢呼“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热烈欢迎”,“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展会上受到参观者及媒体追捧”云云。家电专家刘步尘就对此表示:“我相信每一个到过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柏林电子消费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的人都会发现,在国内自信而高调的中国企业,在国际著名展会上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配角,中国制造已经被边缘化了”。他认为:“中国制造”这些年的确有很大进步,但与世界主流品牌的差距正在拉大。如果这个判断有部分企业认同,那么就该放弃浮躁、自大、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不应该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而从2016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可以看出,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向还无法驾驭。英特尔、三星、IBM等企业展示的智造产品让人难忘。这些优秀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对正在到来的工业4.0或者工业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了进一步的阐释。工业互联网是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它整合了工业革命出现的机器、设备、机组和工作站,以及网络革命出现的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可以将人、数据和机器全部连接起来。通过数字工厂、智能产品、生产服务化、跨界合作几个步骤,实现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最终使机器能够自组织生产和自我进化,极大的提高生产力。

  而对于这样的浪潮,中国政府在2015年4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积极应对和迎接。但是我与许多企业交流后发现,多数企业对于工业与互联网的理解还存在割裂,而非融合,一些制造企业家以为抱住向互联网转型就等于赢得了未来,其实还是用工业控制的思路解读互联网,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缺乏融合的重要催化剂,即创新的科研实验室,不缺的是制造工厂和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也就是说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衔接不到位。我们回头来看美国政府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该国整合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资源,10年内构建全国45个先进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设立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有助于高校、企业和各级政府形成合力,开发尖端技术,加速技术及产品创新,降低新技术商业化的成本和风险。

  可见,加强官产学研的协调合作,是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抓手,而从更为重要的症结来讲,关于工业互联网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标准化建设也迫在眉睫。2014年3月,GE跨界联合了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公司成立了全球工业互联网联盟(简称IIC)。现在包括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德国工业4.0平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均在积极布局,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也开始启动。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一场标准化的融合与竞争已经开始。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美国数日,不见雾霾不见工厂,只见青山绿水与蓝天,还有云集的世界知名大学与科技企业。我们已经在上一轮产业竞争中失去很多,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新调整的窗口期,我们应该更多的布局未来,做长远打算。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