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以及广汽本田近期将迎来大规模的高层人事调整。
从目前得到的消息,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将调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一职;现任广汽传祺副总经理袁小华调往广汽本田,任职副总经理、销售公司第一事业本部本部长。除上述人员变动信息外,广汽乘用车和广汽本田还各有2名骨干人员将得到轮岗或晋升。其中包括现任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等。截至记者发稿时,广汽集团尚未宣布相关人士变动。不过,一位广汽集团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以上人事调整的消息属实,目前正在走内部流程。
目前,广汽乘用车与广汽本田均呈现出整体向好的态势,如何站在台阶上再创新高成为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此次人员调整,就是为广汽自主品牌二次成长、广汽本田战略升级提供后续增长力。
自主二次成长
2016全球汽车论坛上,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冯兴亚特别强调了广汽集团在“十三五”期间“将以自主品牌为重点、核心,集中资源发展自主品牌”。几天后掀起的人事变动则再次凸显广汽对于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视程度。
其中,吴松继续留在广汽乘用车,并升任董事长和广汽集团副总。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吴松未来将从集团层面分管大自主业务。这意味着吴松近年来在自主品牌上的耕耘获得集团肯定,与此同时,未来还将获得更大的权限,推进广汽集团的“大自主”战略。
自2011年以来,吴松带领传祺一路高歌猛进。数据显示,传祺从2011年销售1.7万辆,到2015年销售19.5万辆,连续5年实现高速发展。今年前5个月,传祺销量达12.86万辆,同比增长137.31%。如若保持这一增长势头,广汽传祺完成年初制定的28万辆销量目标指日可待。
不过,按照广汽集团的规划,广汽乘用车有更加宏大的目标:2017年销量目标为50万辆;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完成时,销量目标为100万辆。
要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连续跨越50万辆和100万辆两道坎,广汽乘用车却难言轻松。为了确保自主品牌在二次成长过程中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广汽集团采用“合资公司向自主品牌输血”这一最为直接方式。
在广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中,广汽本田的表现异常抢眼。郁俊在广本遭受日本大地震、“钓鱼岛事件”等一系列负面冲击后接任执行副总,带领广汽本田实现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广汽本田销量超过60万辆,同比增长30.9%。
“郁俊将广汽本田的销量规模从30万辆提升到60万辆的经验,正是当下广汽自主所急需的。”汽车专家张志勇表示,正是看中郁俊的这一营销能力,广汽集团将其调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助力自主品牌发展。
悍将郁俊加盟广汽自主,足以让吴松吃下一颗定心丸。不过,广汽并没有给吴松留有喘息的机会。近期爆发的广汽吉奥经销商“集体反水”事件和广汽中兴“岚豹乌龙事件”,让广汽“大自主”战略饱受质疑,而这也是走马上任的吴松面对的首要难题。
广本进化升级
除了上述两个重要的人事及管理组织架构的调整,此番高层变动还包括广汽本田合资公司。其中,现任广汽本田副总经理郑衡被任命为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现任广汽传祺副总经理袁小华将出任广汽本田副总经理、广汽本田销售公司第一事业本部本部长。
事实上,这是继本田在中国市场进行“大换血”之后,广汽本田中方股东进行的第二轮人事调整。早在今年2月,本田在华三个“一把手”完成集体升官。彼时,本田中国业务室室长佐藤利彦接替水野泰秀,出任广汽本田总经理。水野泰秀则升任本田中国本部长兼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既是对本田2015年表现优秀的肯定,也是更为重视中国市场的表现。数据表明,2015年,本田中国取得32%的高速增长,并首次在华销量突破100万辆。
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实现“二次腾飞”的广汽本田积极谋求战略升级。全新升级后的广汽本田最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品牌层面。“广汽本田从今年开始进入三品牌发展的新阶段。”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郑衡表示,本田、理念和讴歌三大品牌并驾齐驱,广汽本田将与各领域消费者需求完美契合。
然而,作为第一个合资自主品牌,理念目前仅有一款S1车型且长期未能进行车型更新,现如今正在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未来,广汽本田的一大重任就是研发新的理念车型。不过,在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看来,“广汽本田对理念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技术方面的输入比较保守,同时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划。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理念品牌目前已经沦为合资双方的‘鸡肋’。”
另外,讴歌品牌想要借助国产CDX实现在中国市场的“逆袭”。根据规划,到2020年,讴歌将实现1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但是,从目前的销量数据来看,年销售仅千余辆的讴歌,与1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相距甚远,用不到5年的时间实现销量的数倍翻番并非一件易事。张志勇认为,讴歌已经错过了国产最佳时机,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豪车市场,讴歌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此次广汽集团对旗下公司进行人事换岗及职位调整,目的是帮助广汽本田实现品牌升级,并助力广汽自主在第二阶段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至于此时展开一轮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对于销量或品牌的进一步提振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效果,还需更多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