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OA入口
 
  • 要闻 | 行业 | 锐评观察
  • 政策 | 市场 | 数据解析
  • 财经 | 产业 | 海外扫描
管理
  • 前沿 | 企 业 家
  • 经略 | 经理学堂
  • 实务 | 图说管理
风采
  • 企 业
  • 人 物
  • 500 强
精选
  • 创新成果
  • 研究报告
  • 案例分析
服务
  • 管理咨询 | 会 员
  • 发展规划 | 证 书
  • 资料下载 | 论 坛
企业管理
  • 前沿
  • 经略
  • 实务
  • 企业家
  • 经理学堂
  • 浪淘沙
  • 曝光镜
  • 图说管理
中国机械管理网 首页 > 中国机械管理网_报道行业 传播管理 > 企业管理 > 公司经略 > 企业创新 > TCL转型启示:创新需要本钱 465亿元落子11代线
要闻: 发改委:九大举措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新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何聚焦制造业我国出台四大举措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美为何对"中国制造"疑神疑鬼 港媒:只因伤自尊!部分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背后还有更重磅的五个字!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公司经略
战略决策
企业创新
领导力
企业文化
品牌经营
并购整合
TCL转型启示:创新需要本钱 465亿元落子11代线

字号:大 中 小

2016-09-13来源:时代周报作者:王媛

  TCL转型启示:创新需要勇气,更要本钱

  时代周报记者 王媛 发自深圳

  眼下的全球家电产业,正如一场新势力取代旧势力的战争。

  传统的家电强国和强企逐渐没落,百年日系难掩颓势,连夏普和东芝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欧美系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兴的韩系品牌依然坚挺,而以TCL、海信、创维为首的中国品牌,则呈现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不可否认,在全球家电制造领域,中国厂商已经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制造的又一场胜利。

  然而,处在变革时代当中的主角,如今却面临着深层次的薄利危机与中年危机。过去30年,国内的家电厂商缔造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电器时代,但当劳动力优势和 市场红利吃尽,互联网带来的变革风起云涌时,如何针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和社会变革重构企业经营模式,成为家电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维度。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TCL董事长李东生对这变局显得有些担忧。日前,李东生出现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榜单发布会上,“中国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李东生坦言,在后来的演讲中,他如此解释这一论断:一方面,全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调速换挡,中国企 业急需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智能技术正在给所有企业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企业必须继续有赖于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大力创新。但是,创新本身需要重新做顶层设计和升级战略。”李东生说道。

  辉煌近30年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场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一方面,市场促使企业从产品上创新升级,而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意味着投入和冒险,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需要多年的积淀布局和本钱。从这一意义上来看,TCL的变革和转型是中国传统制造企业的一个样本。

  465亿元落子11代线

  TCL一直致力于将创新的方向与国家的战略保持一致。

  9月12日,TCL集团(3.420, 0.00, 0.00%)发布公告称,拟与深圳市经贸信息委、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电视面板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深圳市政府对11代线的支持力度从出资金额上可见一斑。

  根据协议,G11项目总投资465亿元,其中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出资114亿元,深圳市政府出资80亿元,G11项目其他股东出资86亿元,银行贷款185亿元,项目预计2019年7月正式达到量产。

  据了解,11代线是目前全球世代最高、单体投资额最大的液晶面板项目。11代线有助于完善6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与OLED面板领域的布局,还可以应用印刷式OLED显示技术,进行OLED显示屏的生产,以便在未来的显示技术升级中夺得先机。

  “TCL大手笔投资11代线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面板需要依赖进口,而面板购买成本居高不下,TCL欲趁机占领面板领域高地,摆脱之前的被动地位。”中投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员贺在华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三星、友达、京东方都曾提出过建设11代线的规划,但最后都未真正落地。在贺在华看来,上马高代线同时存在风险,对融资能力要求较高,资金压力较大,同时,面板技术更新较快,高代线的技术更新易出现滞缓。

  对此,TCL多媒体总裁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大尺寸符合消费趋势,而从显示的角度来讲,更高的解析度、色彩饱和度,包括显示性能方 面的一些特点是新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投资当中,可一并解决大尺寸和下一代的显示技术这两个维度的问题,因此投资十一代线势在必行。“前几天TCL和深圳市 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然后我们就正式对外公告了,这是一个大项目。” 薄连明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事实上, TCL和华星光电对G11项目此前一直持审慎态度。现在的决策建立在前期多次论证和考察上。

  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称,华星光电要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这个战略本身也是早就定下来了,但在什么时间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还要等具体确定。

  “对于国内其他厂商来说,液晶面板方面投资已经不具备可能性了。因为这个门槛太高,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你有钱都干不了这个事。TCL真的是在这个窗口期做 了液晶电视的产业,如果当时我们在2009年不干这个事,今天让我们干恐怕也很难,因为不是那个时代了,投资周期很长,压力也很大。”

  在薄连明看来,经营实业,尤其是以产业链垂直整合为战略的企业,资产的投入量不可能轻,而这种“重资产”的投入能对竞争对手设立门槛。比如三星和LG,就是把产业做深的最典型的代表,这是这些年其竞争力始终排在世界前列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些重资产,资本和技术密集方面,我们会把半导体显示技术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在其他领域的投资都会围绕公司化战略来展 开,有些会由公司资本直接投资,有些会通过我们的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来投资。”李东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TCL的投资方向。

  事实上,TCL投资建立的华星光电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建立之初,TCL就是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全球市场招聘了数百人的行业精英组成“多国部 队”,完成了早期的技术人才的积累。2009年,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元,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不但结束了我国电视面板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且以华 星光电为主体实施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已经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数千项,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发展。

  TCL集团2015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045.79亿元,同比增长3.51%,净利润32.3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亿元,其中,华星光电实现营收180亿元,占据了17.77%的营收贡献,净利润20.7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奶牛。

  “中年危机”与“价值重构”

  去年9月份,李东生带领集团160多名高管,在茫茫瓜州戈壁进行了为期4天3夜的主题为“转型升级·鹰旅戈行”徒步活动。最艰难的一天,走了30多公里的戈壁,相当于平路50公里,耗时13个小时才到营地,李东生也晒得一身“戈壁风尘”。这一年,TCL刚好35岁。

  十年前,在TCL国际化征途受挫时,李东生也曾率领高管在延安进行过类似的团建,而后写下了TCL管理历史上著名的《鹰的重生》,绝处逢生。

  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TCL,前身为中国首批13家合资企业之一—TTK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从事录音磁带的生产制造,后来拓展到电话、电视、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液晶面板等领域。

  2014年,TCL集团继海尔、美的、格力之后营收跻身千亿俱乐部,李东生却陷入了更深重的思考。当然,这次的思考与多年前的国际化迷途不同。这几年,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提出了转型变革的挑战。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更多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的优势,而今天这些优势已经 不足以支持发展。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

  中投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员贺在华评价道,TCL在顶层设计和战略制定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前瞻性和优越性。

  2014年初,TCL提出了“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 战略转型,并将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7+3+1”结构,即七大产品业务领域、三大服务业务领域以及创投及投资业务,共11个业务板块。其中产品业务领域包 括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科技、华星光电、家电产业集团、通力电子、商用系统业务群和部品及材料业务群;服务业务领域包括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业务群、 销售及物流服务事业本部以及金融控股集团。

  “双+”转型,是TCL30多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战略调整,前两次分别为1997年的产 权改革,以及2006年前后国际化遇挫之后的自救。说起来似乎有点高深,但TCL转型的背后,实际上折射了整个彩电产业增长乏力的无奈现状。情势当前,李 东生将双+转型提升至与当年国际化转型一样的生死高度。在企业愿景方面,TCL甚至提出了要在五年内,来自产品和服务的利润贡献分别占到50%。

  一家以硬件制造为本的公司,提出了向全球化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转型的目标。摸着石头过河的TCL,究竟有怎样的转型成效?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TCL集团旗下多个产业业务的经营表现发现,TCL旗下有多个优质资产,多元化战局斩获颇丰,已培育出5个百亿俱乐部,分别是多媒体电 子、通讯、华星光电、家电集团以及销售物流服务;2015年营收分别为273.84亿元、231.85亿元、180.28亿元、98.41亿元以及 207.59亿元。

  目前,TCL集团整体在深交所上市(SZ.000100),旗下另拥有五家上市公司:TCL多媒体电子(01070 .HK)、TCL通讯科技(02618. HK)、通力电子(01249. HK)、TCL显示科技(00334.HK )、翰林汇(835281)。

  在TCL庞杂的业务中,TCL多媒体业务始终为营收大头,以2015年数据为例,该年TCL总营收为1045.79亿元,其中多媒体营收273.84亿 元,营收占比26.99%,位列所有业务营收比例之首。在多媒体业务外,移动通信业务和华星光电的营收贡献分列第二、第三名。移动通讯业务贡献了 22.85%的营收,华星光电贡献了17.77%的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下一个千亿的增长需求,TCL2014年开始对旗下家电业务进行整合转型,重整冰洗产业,进军高端冰洗领域,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2016年半年报显示,TCL家电产业实现营收67.7亿元,同比增长10.6%。

  TCL白家电事业部首席营销官胡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这三年家电产业累计在研发方面投了三个多亿,只要项目好,老板不限制花钱。而针对洗衣机免污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有效期是20年,友商无法‘COPY’”。

  除此之外,TCL亦主动借助资本力量开始更多的产业布局和合作。资本层面的动作,最能体现一家公司对未来的判断。

  上半年,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方面,与紫光和长江基金合作成立百亿规模的产业并购基金;在应用和内容平台发展方面, TCL多媒体引入乐视网(43.980, -0.54, -1.21%)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为战略投资者,而乐视方也凭借TCL多媒体20%的股份成为了TCL的第二大股东。由此,TCL终端产品将引入 乐视生态圈的相关内容,包括乐视网许多独家的视频资源。同时,TCL还推进通信业务私有化以提升产品和渠道结构,加快向增值服务转型。金融板块方面,通过 投资和战略合作获得了相应的牌照,并提升了在IT、风控、用户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再结合产业链获得资金流、货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大数据分析,既能降低 TCL系统成本,又能对接质量良好的资产,获得良好的回报。

  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控集团盈利4.67亿元,拓展了5367家B类客户和102184家C类客户,平台交易额达到161亿元,资产规模达到391亿元。

  国际化突围

  除了在上游产业和前沿技术上发力并力求突破,TCL还将眼光聚焦在了国际化上。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早在2003年,TCL在取得国内电视行业领先地位之后,就开始通过国际化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经过了一些挫折。

  据了解,TCL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中最具有国际化规模的企业之一。目前,TCL在全球已建立起23个研发机构,21个制造基地,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 有销售机构,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TCL销售收入达到1045亿,其中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达到46%。上半年,TCL集团海外 业务销售收入224.0亿元,同比增长3.19%。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TCL集团知识产权中心截至2015年12月的数据统 计,TCL累计申请专利18813件,其中发明专利12024件。历年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企业中排名第四,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企业中排名第三,旗下的华星 光电在国内企业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申请量中排名第四。

  TCL欧洲总经理Alain Pakiry向记者谈道:“TCL在欧洲最大的优势在于,从2004年开始就通过收购欧洲的品牌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实现了欧洲的进驻,不仅仅是收购了前者 所有的资源,同时还获得了很多具有专业能力又了解这个市场的人员,这些人员现在依然还是在TCL工作。”

  TCL多媒体副总裁梁铁民接受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TCL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运输的周期约为38天,但是目前通过蓉欧快铁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到 达TCL波兰工厂,只需要14天,运营效率大大提升。此外,TCL多媒体还与巴西家电龙头企业SEMP合作,积极拓展巴西及南美家电市场。

  梁铁民向记者表示,TCL将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在三年内向成都转移近10亿美元外贸产能,并促成转移80万台对欧出口电视机到成都生产,按照规划,明 年就将实现在成都新增80万台电视机产能。此外,还将在成都进行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粗加工后,再出口欧洲。TCL将成都定位为出口基地,计划未来三年 TCL欧洲市场将增加近3倍。

延伸阅读
13.7K
收藏  打印  评论  关闭
图说管理
更多>>
  • 领导力也要因地制宜
  • 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的战略决择
  • 从诺基亚手机兴衰谈当今企业生存之道
  • 民企融资的十大误区
  • 领导者的强制权力
  • 老板身边为何“庸才”多?
  • '携手同行20年 中韩文化交流周'在韩国举行
阅读排行
  • 第九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大会暨数字CEO圆桌论坛在京召开
图片报道
  • 发改委: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落实
  • 聚焦供给侧改革 重塑汽车产业新动力
  • 热点城市库存开始上升 开发商陷销售困局
  • 豪华车市场回暖 车企阶段性销量调整显成果

高端论坛

专题

      行业盛典:《中国机械500强》发布会
      • 行业先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动向
      • 行业视点:智能制造 驱动产业升级

      行业瞭望

      市场趋势

      相关产业

      • 王瑞祥主持召开中机联党委常委会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 中机联王瑞祥会长主持召开网上视频办公(扩大)会
      •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公开信:坚定信心 齐心协力 打赢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 中机联:关于共同做好疫情防控与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服务工作的通知
      • 2020年中机联专家委新春座谈会以通讯形式按时召开
      • 中机联倡议书: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 凝心聚力,并肩作战,共同打赢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 新能源汽车有望占比25% 未来纯电动仍是核心方向
      • 1月汽车产销量继续滑坡 新能源车逆势增长
      • 高盛预测中国汽车销量下降 外媒:买车意愿降低
      • 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万辆 同比增长近50%
      • 前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近倍
      • 行业需求旺盛 叉车销量持续火爆
      • 车市半年考交卷 多品牌经销商市场寒冬犹在
      • 一线城市车牌价回温,北京新能源车牌轮候人数或排到5年后
      • 1~10月乘用车销售1950万辆 SUV增速快
      • 中国VR产业潜力巨大 5G助推虚拟现实产业“回暖”
      • “双轮驱动”促太钢迈向高质量发展
      • 到2025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将 超2000亿元
      • 电商企业扎堆涌入上游生产端 大量代工厂寻求转型
      • 雷军晚三个月赢董明珠 网友:怪格力空调质量太好?
      • 彩电企业加速向超高清转型
      • 华为“突围”:4万多个5G基站已发往全球
      • 第一个5G手机通话拨通了!“全球双千兆第一区”在上海虹口区开通
      企业家更多>>
      • 李开复:中国传统企业弱是创业者的巨大优势
      • 曹德旺:一个特立独行的持戒行商者
      • 郭台铭的阿喀琉斯之踵

      企业报道

      前沿视点

      公司经略

      • 合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三一风机有望再度进入非洲 助力风电开拓新机遇
      • 中联重科:用“专业”与“精密”收获“幸福甜蜜”
      • 减税降费助力“瓦轴制造”开拓海外市场
      • 对话远东控股集团蒋锡培:企业创新要对标全球最好的企业
      • 谭旭光:中国重汽要迅速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 特变电工沈变公司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 秦川集团:机器人减速器发展提速
      • 水皮杂谈:柳传志的遗憾在哪里?
      • 【资本运作】董明珠混改前夕“紧急”成立新公司
      • 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及力帆股份否认“破产”传闻
      • 长安汽车至暗时刻:第3次创业负重前行 扭亏取决福特
      • 任正非:华为是一个商业公司,不应该把华为的产品和政治挂钩
      • 市值蒸发近20亿元 视觉中国对“黑洞”力量一无所知
      • 【资本运作】厚朴投资被曝有意收购格力电器股份 一场股权抢夺战要开始了?
      • 格力集团拟转让格力电器部分股权 持股权18.22%或致控制权生变
      • 索尼手机断臂求生 谋求差异化突破
      • 联手朱骏 贾跃亭造车以退为进
      • 福特2021年将在中国车型中使用5G移动连接技术
      • 江铃遭福特"冷落":被迫转型 联手雷诺探路新能源车
      • 谭旭光“亮剑”重汽集团人事改革:64个部门负责人竞聘上岗
      • 外媒:鸿海重审美国建厂计划 或缩减规模甚至搁置
      • 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正式开工建设
      • 美的开启新一轮全球大整合:库卡、东芝更换掌门人
      新视界
      • 汉能想在屋顶上挣钱 靠谱吗?
      • 应对价格战和产能过剩 福特在华减产
      • 靠外国脸在华轻松求职日子一去不返
      • 张瑞敏:转型互联网企业的六个要素
       
       
      首页|网站介绍|本网服务|网站地图 | 兄弟网站|网站助手|机械刊物|友情链接|招贤纳士|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13 ChinaJX.Com.Cn All Rights Rserved. 中国机械管理网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34982号-1
      中国机械管理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