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有媒体报道,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01113.HK)上海公司悄然展开大裁员。长实方面当日澄清“绝无此事”。虽然长实否认,但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长实集团因在沪项目有限,且短期内没有开发新项目的可能,与员工到期不续约,故而导致人员“自然流失”。业界普遍认为,“裁员”风波的背后,是长实对于投资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谨慎态度。
人员“自然流失”
据媒体报道,长实上海公司展开大裁员,涉及投资、营销、工程管理等多个部门。
该报道称,今年春节前后,长实上海公司已向员工下发了减员、调动通知,并设定了相应补偿方案。长实工程部门经过一番裁撤后,上海公司只剩下很少几个人;而长实上海公司投资部门更是基本空了,只留下了一位负责人;销售部裁撤后也只剩下一两个人。
当日,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言人表示,就有关长实上海公司大裁员的报道,谨此澄清“绝无其事”。
一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知情人士透露,长实上海公司的确没有大规模主动裁员,但“与其说是裁员,更多是不续约导致人员自然流失”。
这位接近长实上海公司的知情人进一步表示,人员缩减的举措实际上在去年便已开始了,主要是因为长实集团投资重心转移所致。除了销售已接近尾声的御湖名邸和湖畔名邸两个项目,长实上海公司目前在沪没有新项目,但包括项目公司和管理公司在内仍有约300名员工,“人员体系显得臃肿”,缩减人员“在所难免”,而部分员工也因为这些原因选择跳槽。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长江实业上海公司仍在寻找投资机会,但是“目前市场的土地价格仍高于其内部测算的可承受范围”。
内地投资意愿明显降低
根据上述知情人士的说法,《华夏时报》记者查阅网上房地产发现,长实目前在上海只有嘉定区的湖畔名邸及位于普陀区真如板块的高逸尚城两个住宅项目。其中,高逸尚城有部分业态属于“类住宅”,因此被暂停销售。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目前集团对位于静安区的世纪盛荟广场拥有60%的权益。不过,有媒体报道称,该项目自2013年3月贴出施工铭牌至今已有5年之久,目前仍在缓慢施工状态,此次中期报告也没有披露该项目的竣工日期。
与内地房企相比,长实拿地时间较早,项目开发周期偏慢,收获了土地增值带来的红利。但在内地房企加紧冲击规模的当下,这样的开发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在内地继续。
内地业务进展缓慢的同时,李嘉诚家族公司在近年频频出售位于内地的物业项目,加快减持套现步伐,先后出售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多宗商业项目,引发了外界对于李嘉诚“从内地撤资”的质疑声。
仅在上海,2013年至今集团就相继出售过上海东方汇金中心、上海盛邦国际大厦、陆家嘴世纪汇广场等项目或是股权。今年1 月,集团还完成出售发展上海世纪汇广场之合营企业的50%权益。其中,世纪汇广场在2016年10月以200亿元出售50%股权的交易,创下了内地单一物业交易的最高纪录。李泽钜甚至曾经直言:“除长江集团中心外,没有任何物业我们是一定要持有。”
作为集团的地产板块平台,2018上半年长实收入241.18亿港元,收入同比下降19%,这当中还包括了集团收入167.88亿港元及集团摊占合营企业的收入73.3亿港元。长实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土地储备也从2017年的1.17亿平方英尺降至约1.15亿平方英尺。
海外投资提速
逐渐疏离内地市场的同时,长实对海外市场的热情却呈几何级增长。
延续了父亲投资逻辑的李泽钜在上半年业绩报告称,集团自2016年底至今相继投资于香港及外地多项物业投资及酒店物业;并购入于欧洲大陆、澳洲、加拿大及英国之基建及实用资产项目,以及飞机租赁业务,将为集团带来大量固定收入及提高溢利收益,“预计今年固定溢利收益将较2016年之水平增加逾50%”。
据《华夏时报》不完全统计,在海外投资方面,长实上半年的花费已逾140亿美元。而半年报强调,“尽管作出连串收购,集团目前现金储备十分充裕,于中期结算日之负债比率低于2%”。李泽钜称,“集团将继续审慎投资于可创造协同效益,并提供长期可靠溢利之环球优质资产。”
与此同时,李泽钜在今年中期业绩报告中表示,全球经济环境动荡,下半年香港调高利率机会增加,唯有物业市况可望维持平稳。
就在8月9日,港铁公司(00066.HK)宣布,香港黄竹坑站第三期物业发展项目合约由长实附属公司建锋投资有限公司成功投得。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长实近两年来首次拿下香港的住宅地块,也是7年来再度以超百亿港元的资金力度投资香港本地的地产项目。同时,这也是李泽钜接班长实之后,首次拿下住宅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