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爆红:试问做梦是否是一种过错?

字号:

2019-04-01来源:红网-潇湘晨报作者:何煦阳

  这是一个全民做梦的时代。

  2019年的第一个爆红的网红——“流浪大师”沈巍出现了。据新闻报道称,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审计局当公务员,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辞掉工作,过上了捡垃圾为生的流浪生活。在抖音的视频里,路灯下的他诵读《战国策》《易经》,各种名家典故信手拈来,对社会百态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火了之后,有人不惜万里之外前来找他拍照,他连出门都要保安帮忙开道;他还吸引了一众爱慕者,不断有姑娘对他公开告白。

  沈巍火了以后,笔者在网上阅读有关沈巍的评论文时,发现社会学家福柯的著作《疯癫与文明》被屡屡引用。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在一个理性时代里,一个“疯子”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文明”人观看,如何一步步地被剥夺人权,最后被抛弃的过程。在现代社会,路人果真通过短视频、直播彻底实现了对沈巍这一“疯子”的全方位观看,但疯的到底是沈巍,还是路人?所以众多知名媒体、评论人普遍撰文批判的,是流量时代下看客恶意炒作的非理性狂欢,是别有用心者对沈巍争相进行的商业挖掘和利益蚕食。

  这看起来的确荒谬得像一场梦。可是,路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梦里吗?主流观点批判的是“非理性”,但却忘记了在路人成为疯子之前,是沈巍先成为那个“非理性”的人。

  这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沈巍的存在有多“非理性”,看客的反应就有多“理性”。在传统中国叙事中,努力工作,辛勤耕耘,最后就会致富,就能过上优渥富裕的生活。这种叙事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诺每个人以不但自由,而且平等的机会和保障;无论在哪个地方,中国人都能爆发惊人的能量,乃至于外国人常常感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

  但被捧上“大师”神坛的沈巍的出现,恰恰反映出这种理性叙事与现实逻辑出现的落差。好好读书,读研究生,考公务员,这种现代中国主流成功逻辑似乎行不通了,现实是无论怎么努力都会到处碰壁,无论怎么反感最后都只能被裹挟入这种划一的潮流。与强大的现实反其道而行的“流浪大师”沈巍成为了人们愿景的投射。人们开始对草根成功和消费主义叙事进行反叛,他们愿意相信“大师在草野,小人在殿堂”,愿意相信并不惜放大沈巍身上那份传统中国隐士“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传奇色彩。大师成为了人们的心灵依托,因为即使现实如此,我们也同样可以拥有做梦的权利。

  “流浪大师”沈巍的出现,反映了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心里的焦虑和不安。城市是巨大的钢铁丛林,街道旁是神奇梦幻的商品橱窗,夜晚是永不落幕的灯红酒绿,可是这一切似乎同无处蝼蚁一般苟延残喘打拼的平民阶层无关;哪怕是生活在琼楼玉宇的上流阶层,在结束一天的疲惫之后,恐怕也要点开抖音给“流浪大师”点个赞,以求让自己稍稍摆脱世俗成功的功利逻辑。弗洛姆在《精神分析与禅宗》中说:“人追逐理性主义,已经到了使理性主义变得完全非理性的地步”,正如主流观点所批判的那样,在做梦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造梦”工程,以适应现代逻辑为自己谋利;“疯子”的称谓渐渐由沈巍身上转移,梦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所有人的狂欢。

  做梦是否是一种过错?批判借机炒作和恶意营销自然正确,但我们要警惕自己因为批判而自赋优越感,加大群体隔阂,撕裂社会共识——谁是谁的小丑,谁又是谁的笑料?大师已去,不应落得满地鸡毛。我们应该借此看到我们共同的快乐与痛苦,共同的欢乐与忧伤,让一个公正良善的社会不仅是梦想,而成为现实。

延伸阅读
13.7K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