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成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字号:

2019-04-01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朱克力 易皓华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以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奋斗目标,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奋力书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发展新经济,正成为成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发展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是路径与目标的辩证关系。新经济是发展路径,高质量是发展目标。而且先有新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后有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自此“新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2017年十九大所作部署。这一系列新常态下的高层理念和顶层设计,从路径到目标都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同时又持续深化、步步递进。

  发展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过程中,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为形态的“新经济”,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而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通过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运用并丰富了新发展理念。

  发展新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趋势的必然选择。新经济发展迅速且空间广阔,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新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13年约0.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约1.5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7.1%,较同期整体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出4倍以上;预计未来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将会继续增长,2023年将达到约5.7万亿美元,2017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24.4%。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成都发展新经济的实践及其成效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成都及时响应国家发展新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路径,高质量塑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品牌,向外界自信地展示这座城市的活力、创新力和包容度。

  为此,成都专门出台实施《关于营造新生态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并提出新经济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从技术、人才、资本三个方面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要素生态和供给体系;产业生态形成比较优势,新经济企业发展到10万家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创新、创业、创投良性互动。

  经系统化架构和模块化拆解,上述目标正在逐步有序推进落地。我们将成都发展新经济阶段性实践概括为六点: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创新制度供给,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专门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两翼,对新经济发展坚持动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三是加大推进力度,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发展与应用;四是打造空间载体,激励锦江区等区(市)县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新经济总部小镇、新经济产业园等建设,其中天府新区正打造全球首个“独角兽岛”;五是加强企业培育,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六是提供发展机会,发布全国首份“城市机会清单”

  通过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2018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3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新经济活力居全国城市前列。成都正变成全球投资创业的热土,正成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成都发展新经济的实践经验证明:新经济呼唤新治理,新治理释放新动能,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成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对策建议

  扎根巴蜀大地,挖掘资源禀赋,集聚成长要素,以产业生态圈的思路发展新经济,勇担“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主干使命,辐射西南,为中国新经济发展作出高质量示范。本文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在此初步提出成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培养新经济专业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新经济需要强大的新经济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在通过“蓉漂”计划等措施大力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本地干部和企业家的培养,通过定期的专题讲座、沙龙、培训班、考察等方式,组织成都新经济工作干部和企业家开展交流学习,提升新经济专业素养。

  二是营造新经济发展氛围。热烈的干事创业氛围,能有效推动新经济发展。在举办峰会、论坛的基础上,一方面实施“新经济普惠行动”,在基层宣传新经济,同时让公众获得发展新经济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举办成都新经济影响力人物、影响力企业评选等活动,发挥优秀人物和创新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是打造新经济区域特色。成都市新经济委统筹布局全市新经济发展,各区(市)县打造自身新经济发展特色。基于区域文化,用好“新双创=科创×文创”的新经济公式,打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两大要素组合拳。激励区(市)县比学赶超,主动构建典型应用场景,定期开展拉练活动,观摩交流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是聚合新经济智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新经济发展离不开新视野、新思维、新策略、新方案。除了本土研究团队外,可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高端智库以及市场化的新经济智库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促进和推广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实践。

  (作者:朱克力、易皓华。朱克力博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专家,《读懂新经济》《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等书主编;易皓华博士系成都市锦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延伸阅读
13.7K